近日,一款名为"越代"的烟草制品因消费者对其口感的极端评价引发行业震动。这款宣称"突破传统卷烟体验"的产品,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天壤之别"的两极口碑,既有用户盛赞其"醇厚如陈酿",也有消费者痛批"刺喉似砂纸",这种剧烈的口感差异在烟草市场实属罕见。

4月3日,北京消费者张先生(化名)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称,其在不同渠道购买的两批越代烟存在明显口感差异。第一包购自连锁便利店的产品"烟香浓郁、入喉顺滑",而第二包通过社交平台购买的同款产品却"苦涩呛喉、余味刺鼻"。这种"天壤之别"的体验并非个案,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共收到越代烟相关投诉327起,其中63%涉及口感差异问题。

"同一品牌出现如此剧烈的品质波动,这在烟草行业极为反常。"烟草行业分析师王振宇指出,常规卷烟生产需通过21道品控工序,口感差异率严格控制在0.3%以内。但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市售越代烟的抽样显示,焦油含量波动范围达±1.5mg,远超行业标准的±0.3mg。这种理化指标的异常波动,或可解释消费者口中的"天壤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工艺的调整可能是关键诱因。某省级烟草质检中心技术人员透露,越代烟自2024年10月起采用"分厂生产"模式,不同代工厂的原料配比存在明显差异。以核心的烟丝处理工艺为例,A厂使用传统晾晒法,B厂改用成本更低的滚筒烘干技术,导致烟叶含水率相差2.3个百分点。这种"天壤之别"的生产标准,直接影响了成品的燃烧速度和烟气成分。

最新消息!越代烟的口感与口感区别“天壤之别”

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差异更折射出深层次问题。在杭州某品鉴会上,20位烟民盲测三款越代烟,结果呈现戏剧性分化:45岁以上群体普遍偏好焦油含量较高的3号样本,认为其"劲道十足";而90后测试者中,82%选择焦油含量最低的1号样本,形容其为"清新版卷烟"。这种代际间的"天壤之别",暴露出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最新消息!越代烟的口感与口感区别“天壤之别”

市场营销策略的激进调整也加剧了争议。某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显示,越代烟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经典原味""淡雅清风""浓香臻选"等7个细分品类,较2024年同期增长233%。然而消费者反馈显示,仅有23%的用户能准确区分各系列口感特征,多数人认为"包装差异大于实质区别"。这种品类扩张与品质把控的失衡,让"天壤之别"从产品缺陷演变为品牌危机。

业内人士透露,口感差异背后暗藏更深层的行业变革。随着电子烟国标实施,传统烟草企业加速布局新型烟草制品,越代烟的"天壤之别"现象实质是技术转型期的阵痛。某头部企业生产总监表示:"既要保持传统卷烟的口感记忆,又要突破技术限制实现降焦减害,这个平衡点至今没有企业能完美把握。"

法律界人士提醒,口感差异可能涉及消费权益问题。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同一品牌卷烟理化指标波动超限即构成违规。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近日受理的首例越代烟维权案中,原告主张"口感天壤之别致精神焦虑",索赔金额达5万元。该案判决或将开创烟草消费维权的新判例。

国家烟草专卖局已于4月5日启动专项调查,重点核查越代烟分厂生产的合规性。初步检测发现,不同批次的滤嘴醋酸纤维含量存在0.8%-1.2%的波动,这种"天壤之别"的辅料品质,直接影响烟气过滤效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新型烟草制品口感数据库,强制企业公示关键理化指标波动范围。

最新消息!越代烟的口感与口感区别“天壤之别”

在这场"天壤之别"的争议中,消费者认知误区同样值得关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38%的越代烟用户存在"包装决定品质"的消费心理,仅凭烟盒颜色深浅判断口感浓淡。这种认知偏差与企业的过度营销形成共振,放大了实际体验差异。

截至发稿时,越代烟生产商尚未对口感差异事件作出正式回应。但据供应链消息人士透露,其核心代工厂已暂停三条生产线进行工艺整改。这场由"天壤之别"引发的行业震荡,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更将重塑新型烟草制品的市场监管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