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免税正品代购“螳臂当车”
速递!免税正品代购“螳臂当车”
近日,深圳宝安机场海关查获的一起特大走私案,撕开了所谓“免税正品代购”的虚假面纱。执法人员在对某申报为“母婴用品”的跨境快件开箱查验时,发现夹藏未申报的奢侈品牌箱包、化妆品等236件,货值逾420万元。令人诧异的是,这批货物不仅附带伪造的免税店购物小票,部分包装盒上还印着“海关监管仓直发”字样,这种试图用全套造假文件蒙混过关的行为,被执法人员评价为“螳臂当车”式的疯狂试探。
“他们承诺专柜验货,结果连专卖店都不敢进。”化名周女士的消费者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今年5月,她通过某社交平台找到自称“免税正品代购”的卖家,以市场价6折购入某奢侈品牌手袋。到货后发现,金属扣件上的logo比正品宽0.3毫米,防尘袋走线更是歪斜松散。当她要求卖家陪同前往专柜验货时,对方先是声称“专柜不提供鉴定服务”,随后便拉黑失联。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既要伪造全套正品凭证,又无力应对基本质检的商业模式,恰似螳臂当车——即便伪造技术再精细,在专业鉴定面前终究不堪一击。
这种“螳臂当车”式的造假狂欢在数据中暴露无遗。中国海关总署7月发布的《跨境消费风险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查获的假冒免税品案件中,72%附带有“海关抽检证明”“保税仓出库单”等伪造文件,较去年同期增长41%。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造假者利用AI技术生成虚拟免税店场景,通过直播展示“现场采购”过程,实则播放的是盗用的海外免税店监控录像。某技术公司负责人透露,这些伪造视频中甚至会出现不符合当地季节的着装错误,“螳臂当车的造假者永远算不准所有变量”。
“所谓免税正品代购,实质是多重法律红线的集体越界。”深圳海关缉私局副局长陈志刚向记者解释,根据《海关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个人邮寄进出境物品超出合理自用数量,需按货物进行申报纳税。那些声称能批量提供免税正品的代购,要么涉嫌走私,要么销售假冒商品,其商业模式本身就是螳臂当车,注定无法与日益完善的海关监管体系抗衡。
在这场“螳臂当车”的博弈中,消费者权益遭受立体化侵害。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涉及免税代购的纠纷案件中,89%的买家因无法提供有效购买凭证难以维权,更有17%的消费者因使用伪造的免税品遭遇公共场所尴尬。医学专家更发出警告,某第三方检测机构6月公布的报告显示,送检的58批所谓免税化妆品中,32批重金属超标,12批含有禁用激素成分,“这些产品对皮肤的伤害如同螳臂当车,短期看似效果显著,实则正在摧毁肌肤屏障”。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利剑已开始斩断“螳臂当车”的造假链条。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新启用的“智能气味识别系统”,可通过分析包装盒胶水成分,在3秒内识别非免税品专用粘合剂;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则建立“免税品特征数据库”,对43个奢侈品牌的7000余个防伪细节进行数字化存档。这些技术手段的介入,让那些试图通过伪造包装蒙混过关的行为愈发像螳臂当车——北京海关近期查获的案例中,正是某奢侈品牌包装盒侧面的一个毫米级烫金偏差,让X光机自动触发了报警系统。
面对愈演愈烈的“螳臂当车”式代购乱象,正规免税渠道正在构建更坚固的防火墙。记者在海南离岛免税城观察到,所有商品出库均需经过“三码核验”,即免税品溯源码、消费者离岛信息码和支付信息码。而对于仍在网络空间蔓延的“免税代购神话”,法律专家提醒: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超10万元即构成刑事犯罪,那些妄图用伪造文件挑战法律底线的造假者,终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过是螳臂当车。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