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低价中华香烟一手货源“李代桃僵”
关注!低价中华香烟一手货源“李代桃僵”
近日,一场关于“低价中华香烟一手货源”的消费骗局在多个网络平台引发关注。据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通报,不法分子以“厂家直销”“免税渠道”为幌子,通过“李代桃僵”手法用高仿品冒充正品香烟,已形成跨区域产销链条。记者追踪发现,该灰色产业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导致消费者面临健康与法律双重风险。
消费者亲历“狸猫换太子” 杭州某科技公司职员张先生(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9月12日,他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中华香烟厂家直供”广告,主播展示的329软中华每条标价仅380元,较市场价低45%。被“支持扫码验真”“假一罚十”承诺吸引,张先生通过私信提供的链接下单两条。到货后扫码显示“正品验证成功”,但对比单位招待用烟发现多处差异:烟盒侧面激光防伪标识缺少立体浮雕效果,烟丝燃烧时伴有刺鼻气味。当他试图联系卖家时,发现账号已注销,支付平台提供的商户注册信息经查证为虚假资料。
暗访揭秘“移花接木”产业链 记者以批发商身份潜入某社交群组调查发现,这些宣称“一手货源”的供应商普遍采用分级代理模式。群主“老K”向记者展示的价目表显示,高仿中华香烟按仿真度分为A货(280元/条)、超A货(320元/条)等级别,其提供的“防伪解决方案”包含伪造的烟草专卖验证二维码和全套物流单据。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法分子为规避监管,将交易链路切割为“线上展示-线下交易-异地发货”三段式操作,这种“李代桃僵”的销售模式给执法取证带来极大困难。
技术对抗升级 防伪系统遭破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犯罪团伙的技术反制能力持续进化。某省级烟草质检站工程师向记者演示了查获的仿冒品:新版高仿中华香烟的二维码不仅能跳转至高度仿冒的验证页面,还能通过特定技术手段在正品数据库生成临时验证记录。“这相当于在防伪系统中完成了‘李代桃僵’的操作,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该工程师透露,2023年查获的假烟中,具备动态防伪破解功能的占比已从2021年的12%攀升至37%。
行业损失触目惊心 税收黑洞持续扩大 来自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查处假烟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91亿元,其中仿冒中华品牌占比达63%。某经济研究院测算,仅仿冒中华香烟造成的年税收损失就超过180亿元,若计入品牌价值折损、打假成本等隐性损失,综合经济损失可能突破400亿元。更严峻的是,部分“低价一手货源”通过跨境电商渠道流向海外,已引发多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
法律专家敲响双重警钟 “消费者可能面临健康与法律的双重风险。”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即属违法,即便购买者不知情,其交易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主观放任”。在浙江某地方法院9月刚审结的案例中,三名消费者因多次批量购买“低价中华香烟”被追究连带责任,法院认定其“应当知道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存在合法性问题”。
监管重拳直击七寸 物流溯源阻断流通 面对猖獗的“李代桃僵”式售假,监管部门正构筑多维防线。记者在长三角某物流枢纽看到,新启用的AI分拣系统可自动识别香烟包裹特征,日均拦截可疑快递超2000件。烟草专卖稽查人员透露,9月起推行的“物流信息穿透式监管”已实现从揽收到派送的全链条监控,某快递企业因未严格执行验视制度被顶格罚款80万元。这些措施正在压缩非法烟草的流通空间——某电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含有“中华烟一手货源”关键词的商品链接数量较三个月前下降68%。
消费者如何避免“雾里看花”? 业内人士建议通过三个维度识别“李代桃僵”陷阱:一是查验卖家《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电子版,二是比对中国烟草总公司官网发布的防伪特征细节,三是警惕价格低于烟草公司统一批发价15%以上的异常报价。某省级消费者保护中心负责人特别提醒:“所谓支持专柜验货的承诺多系空头支票,根据现行规定,烟草专卖店无权出具书面鉴定报告。”
这场由“低价中华香烟一手货源”引发的“李代桃僵”乱象,既暴露出新型网络售假的技术隐蔽性,也警示着市场监管需要与时俱进。随着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全面落地和全民防骗意识的提升,妄图通过偷梁换柱牟取暴利的灰色空间必将日益收窄。本报将持续追踪事件进展,为公众提供权威信息参考。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