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在"清源2025"专项行动中,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4.3亿元的跨省假烟产业链案件。该团伙利用"海关保税仓直供""免税渠道授权"等虚假背书,在12个省份搭建起"正品烟草进货渠道"网络,其仿制的电子追溯码竟能通过部分省级烟草验证系统。这场牵出23家关联企业的案件,将公众视线再次聚焦于"追根溯源"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也暴露出新型制假技术对传统防伪手段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全国正品烟草进货渠道的溯源认证体系加速迭代。国家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4年卷烟物流追溯码覆盖率已达97.2%,但同期查获的涉假案件却同比增长31%。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造假技术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某涉案团伙使用工业级光谱仪复制防伪油墨,其仿制的"三码合一"标识甚至骗过了部分终端验真设备。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渠道中标注"支持追根溯源"的假烟占比从2021年的12%飙升至2024年的68%,溯源标识本身正在成为造假者的"信用背书"。

第一热点!正品烟草进货渠道“追根溯源”

在江苏南通经营烟酒行的陈志强对此深有体会。这位从业二十年的老商户向记者展示了两条外观完全相同的某品牌香烟,其中一条通过"中国烟草溯源"APP验证显示"正品",另一条却标注"2023年已注销批次"。"上个月我从自称'厂家直供'的渠道进了50条货,扫码全都显示正规流通信息,结果被老主顾发现烟丝颜色异常。"陈志强为此损失了8万元货款,更糟糕的是多年积累的商誉受损。这种高仿真造假手段,让​​传统验真方式面临系统性失效风险​​。

第一热点!正品烟草进货渠道“追根溯源”

消费者端的困惑更为明显。北京朝阳区居民李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两条标注"全程溯源"的香烟,页面显示的物流轨迹精确到县级中转站,但收货后却发现防伪标无法通过NFC芯片验证。"平台客服坚持称'物流溯源即保真',拒绝承认售假。"这种新型的"半真半假"欺诈模式,正在瓦解公众对溯源体系的信任基础。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烟草类投诉中涉及溯源争议的占比已达43%,较三年前提升27个百分点。

面对溯源防伪的攻防战,技术创新正在开辟新战场。上海烟草集团最新投产的"量子云痕"技术,通过激光在烟盒内壁雕刻纳米级晶格图案,需专用显微镜才能识别真伪。该技术将生产成本控制在每条烟增加0.8元,已在长三角地区试点推广。而广东研发的"区块链跨链验证"系统,实现了生产、物流、销售数据的实时上链存证,​​使数据篡改成本提升至每笔100万元以上​​。这些技术突破为"追根溯源"注入了新动能,但其全面落地仍需打通区域壁垒。

第一热点!正品烟草进货渠道“追根溯源”

在制度建设层面,《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5年修订版新增"溯源连带责任"条款,规定电商平台对入驻商户的烟草溯源信息负有审核义务。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判决的典型案例中,某平台因未及时发现商户伪造电子追溯码,被判承担30%的连带赔偿责任。这种司法实践正在倒逼渠道方加强审核,但据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仍有19%的线上商户使用"动态跳转"技术规避溯源验证,其页面展示的电子许可证会随访问IP变化而改变。

基层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样关键。在查办浙江案件过程中,稽查人员使用"微观痕检车"对涉案香烟进行现场鉴定,通过比对烟纸纤维排列、滤嘴接装胶痕等107项微观特征,将验真准确率提升至99.3%。这种移动实验室装备已在全国132个重点城市配发,但县级以下单位的覆盖率仍不足40%。基层执法人员坦言:"现在造假技术更新周期缩短到3个月,我们的检测手段必须跑得更快。"

在这场关乎万亿市场的"正品保卫战"中,消费者的认知升级不可或缺。烟草行业推出的"溯学院"公众教育平台,通过VR技术模拟生产线全流程,已吸引超过1800万用户参与沉浸式学习。苏州试点"溯源明白卡"制度,要求商户在销售时出具载明12项溯源要素的电子凭证,购买者扫码即可获取该批次的完整流通信息。这些举措正在构建​​全民参与的溯源监督网络​​,但如何让老年群体等数字弱势群体有效参与,仍是待解难题。

从全球视野观察,中国在烟草溯源领域的技术应用已处于领先地位。欧盟2024年通过的《烟草制品追踪条例》中,多项技术标准参考了我国云南边境的"数字边检"经验。而美国FDA近期考察团在参观浙江烟草物联网中心后,对其"一物一码、物码联动"的溯源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技术输出背后,是每年超过35亿元的专项研发投入支撑起的创新体系。

当记者结束采访时,恰逢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新一代防伪溯源标准。新规要求2026年前所有在售卷烟必须植入生物降解型电子标签,该标签在接触人体唾液后会自动释放无害显色剂。"这或许能让消费者通过最朴素的'舔一舔'方式完成验真。"项目负责人如是说。在这场永无止境的"追根溯源"征程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的交响曲,正在谱写中国烟草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