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披着“果味外衣”的新型烟草制品正在未成年人群体中隐秘流通。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明令禁止销售调味电子烟,但西瓜、草莓、芒果等口味的电子烟仍通过暗语交易、跨境走私等方式流入市场,其购买渠道之便捷令人震惊。

今日关注!水果香烟购买“轻松便捷”

在北京某重点中学附近,高二学生小林向记者展示了他书包里的“收藏”——六支印着卡通图案的电子烟,分别标有青柠、蜜桃、葡萄柚等口味。“只要不穿校服进店,老板从不多问。”他坦言,身边近半数同学尝试过这类产品,最疯狂时有人同时在书包里藏匿十余支。这种“轻松便捷”的获取方式,让青少年群体在好奇心驱使下,逐步陷入尼古丁依赖的泥潭。

隐蔽的销售网络正通过互联网快速扩张。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视频评论区,草莓、西瓜等表情符号成为买卖双方的“接头暗号”。记者随机添加三个带有鲜花表情的账号,对方均在5分钟内发来电子烟价目表,全程未核实购买者年龄。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商平台通过“雾化器”“电子雾化”等关键词规避监管,日均成交量高达百余单,部分商家甚至将交易转移至微信完成支付与发货。

今日关注!水果香烟购买“轻松便捷”

这些“消失”的果味电子烟实则暗藏玄机。据深圳市烟草专卖局调查,走私分子采用“虚报出口、境内截留”的方式,将本应销往海外的产品非法回流。在近期查获的一起案件中,执法人员从某电子烟商铺隐蔽角落搜出三百余支芒果味烟弹,其外包装标注的“仅供出口”字样清晰可见。这类产品往往缺乏质量监管,尼古丁含量波动幅度可达3%,远超国家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

医学专家指出,水果香精的甜腻气息掩盖了尼古丁的刺激性,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有害物质。上海市肺科医院近期接诊的3例未成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病例,均与长期吸食果味电子烟存在关联。更隐蔽的威胁来自所谓“无尼古丁”的草本雾化产品——外形与电子烟高度相似,却以“口腔喷雾”名义逃避监管,其释放的丙二醇和植物提取物高温雾化后,可能诱发呼吸道黏膜损伤。

面对监管与违法者的博弈,部分家长自发组成反电子烟联盟。北京的赵女士在女儿书包里发现电子烟后,联合二十余个家庭向监管部门提交投诉材料。公益性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涉及未成年人购买电子烟的投诉中,31%指向非法销售渠道,部分商家甚至采用“闪送+虚拟号码”的方式躲避追查。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暴露出新型烟草制品治理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监管的科技手段正在升级。某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系统已建立包含237个变异关键词的电子烟识别库,通过语义分析与图片识别技术,日均拦截违规商品链接超2000条。但在暴利驱使下,仍有不法分子利用境外服务器搭建独立网站,形成“平台引流—私域成交—虚拟发货”的完整黑产链。

这场关于青少年健康的保卫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当记者暗访某线下商铺时,店主在收款后突然警觉:“最近查得严,下次直接微信订货。”这句话恰似一记警钟——切断果味电子烟的流通渠道固然重要,但消除青少年对“轻松便捷”获取方式的错误认知,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