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非高仿烟能信吗“不可轻信”
重磅!非高仿烟能信吗“不可轻信”
近日,一则关于非高仿烟质量问题的消费纠纷引发社会热议。家住杭州的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反映,其通过社交平台购买的某品牌"非高仿烟"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这起事件再次将"非高仿烟能信吗"的质疑推向风口浪尖。
7月25日,王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标注"海关罚没品"的香烟广告,商家宣称"与正品同厂同源,不可轻信市面仿品"。出于对"非高仿烟"的好奇,他以每条380元的价格购入两条。到货后却发现烟支存在明显异味,吸食后出现头晕、恶心症状。经杭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检测,该产品焦油含量超标3.8倍,且检出工业硫磺残留。"本以为非高仿烟至少质量有保障,没想到还是不可轻信。"王先生懊悔地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打着"非高仿烟"旗号的产品近期在多个电商平台悄然兴起。某直播平台主播在推广时声称:"这些烟虽然外包装略有瑕疵,但绝对是正规烟厂流出,能信得过。"然而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通报,2023年查获的非法卷烟中,有67%标榜"非高仿"却实际使用劣质烟叶。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科科长张立军指出:"所谓非高仿烟多是黑作坊产物,消费者切不可轻信来路不明的渠道。"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记者暗访发现多家商铺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一家店铺老板向伪装成采购商的记者展示两款包装相似的香烟:"这款是正规渠道货,那条是非高仿烟,肉眼根本看不出差别。"当被追问具体区别时,对方含糊其辞。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不法商贩通过篡改激光防伪码、复制税票等手段,将成本不足30元的劣质烟伪装成"非高仿正品"销售。
"非高仿烟是否真的能信?"面对记者的疑问,中国控烟协会专家组成员陈明教授给出明确答复:"现行法规中从未认可'非高仿烟'概念,这类产品既无质量保障,更涉嫌违法。"据其介绍,正规烟草制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受国家监控,任何脱离专卖体系流通的卷烟均属非法。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接诊的吸烟相关疾病患者中,有24%曾长期吸食不明来源烟草制品。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短视频平台近期涌现大量"非高仿烟"测评视频。某拥有百万粉丝的测评博主在视频中声称:"经过专业设备检测,这些烟与正品成分完全一致。"但记者核查发现,该博主使用的"检测仪器"实为淘宝售价不足千元的电子秤。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坦言:"这种鱼目混珠的营销手段,让很多消费者放松了警惕。"
7月28日,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管局根据王先生提供的线索,在某物流园查获涉案香烟1200余条。现场查扣单据显示,这些标注"出口转内销"的卷烟实际产自福建某地下作坊。办案人员透露,该窝点通过镀膜技术仿制香烟滤嘴激光打孔,普通消费者肉眼难辨真伪。"这些所谓的非高仿烟,不过是精心包装的假冒伪劣产品。"参与案件侦办的烟草稽查员如是说。
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法律界人士发出警示。京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维强调:"根据《刑法》第140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即便宣称'非高仿',仍需承担刑事责任。"他特别提醒,消费者若明知是非法卷烟仍购买,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这种游走灰色地带的交易行为,终究不可轻信。
艾媒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非正规渠道烟草交易规模已达217亿元,较上年增长34%。在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王先生"用健康换来的教训。当记者回访时,仍在接受支气管治疗的王先生叹息:"本以为捡了便宜,现在才知道,这些不可轻信的宣传话术,才是真正的健康杀手。"
截至本报道时,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已下架"非高仿烟"相关商品1.2万件。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更新消费提示,特别用加粗字体标注"凡是非专卖渠道流通卷烟均属非法,消费者切勿轻信"。这场由"非高仿烟能信吗"引发的信任危机,再次为市场监管敲响警钟。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