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低价正品香烟“以假乱真”
近日,江苏靖江警方破获的"真壳假芯"香烟诈骗案引发社会关注。一伙犯罪嫌疑人通过拆解正品香烟包装、填入假冒烟支的"以假乱真"手法,使价值16万元的假货流入长三角地区,暴露出新型制假售假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监管挑战。
在浙江杭州经营烟酒行的李女士(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尚未开封的"问题香烟"。今年2月底,她以每条低于市场价200元的价格收购了30条"免税专供"软中华,外包装防伪标识、税花贴纸一应俱全。"拆开招待客人时才发现,烟支上的激光编码与包装信息不符。"经杭州市烟草质检中心检测,这批香烟的烟丝焦油含量超标2.3倍,且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硫磺熏蒸痕迹。更令人震惊的是,包装盒确系某正规烟草公司流失的废弃材料,被不法分子二次加工利用。
这种"以假乱真"的犯罪手法正在形成产业化运作。知情人士透露,犯罪团伙通过三种渠道获取正品包装:雇佣清洁工在烟草公司垃圾站分拣未损坏的包装盒;从物流环节截留运输途中破损的整箱香烟;甚至通过行贿手段从个别烟草专卖店收购消费者退货的完整包装。在广东查获的制假窝点中,警方发现犯罪团伙使用专业热封设备,能将拆封后的塑料薄膜重新封装得与出厂状态别无二致。
"这些假烟已经达到肉眼难辨的程度。"南京市烟草专卖局稽查员向记者演示了最新查获的高仿香烟:扫描包装二维码可跳转至中国烟草官网验证页面,烟支长度、重量与真品误差控制在0.02mm和0.1g以内。犯罪团伙甚至仿造了烟草专卖物流的电子追溯码,消费者在"中国烟草追溯平台"输入编码时,会显示虚构的流通信息。这种"以假乱真"的技术欺骗,使得2024年全国假烟案件的平均侦破周期从7天延长至23天。
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新型犯罪模式已涉嫌触犯多项罪名。根据《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若同时存在非法经营、商标侵权等行为,将面临数罪并罚。2025年1月湖北洪湖法院审理的17人假烟团伙案中,主犯因销售169万元伪劣卷烟,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50万元。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出现"香烟空盒回收"灰色产业,单个高端香烟包装盒收购价达30元,客观上为制假提供了便利。
在这场"以假乱真"的攻防战中,普通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烟草质检专家建议采用"三看一验"法:查看透明包装膜是否存在与短边平行的机械擦痕;观察烟支切口是否平整;注意税花贴纸是否具备多重防伪光变效果。最可靠的验证方式是登录全国统一的"12313烟草市场监管服务平台",输入20位追溯码比对信息。杭州市民王先生的遭遇颇具警示意义——他因轻信"员工内部价"购入的100条假中华,不仅损失了8.5万元,还因销售金额超5万元面临共同犯罪指控。
当前,全国烟草专卖系统已启动"雷霆2025"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包装物非法流通、物流夹带和网络售假。3月28日,重庆渝北警方在某商场车库截获正在交易的左某,现场查获150条使用正品包装的假冒卷烟,涉案价值10万元。该嫌疑人通过微信发展二级代理,利用虚拟定位技术在全国范围"闪送"假货,形成"线上接单、异地发货"的新型犯罪网络。执法部门提醒,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可处违法经营额20%以上50%以下罚款,网络售烟无论真假均属违法。
在这场"以假乱真"的迷雾中,技术手段的滥用敲响警钟。部分造假团伙雇佣黑客攻击烟草企业数据库,篡改产品流通信息;更有甚者利用AI技术生成虚拟验证页面,消费者扫描假烟包装二维码时,会跳转至高度仿真的山寨网站。网络安全专家提醒,这些虚假链接可能窃取用户个人信息,进而实施精准诈骗。正如涉案金额达200万元的洪湖假烟案主犯在庭审中的忏悔:"本以为找到条发财捷径,没想到亲手给自己戴上了电子脚镣。"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