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越代雨花石“别具一格”
近日,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苏富比拍卖行公布的一则消息引发收藏界震动:一批距今约1.2亿年的“越代雨花石”在长江流域被发现,其纹理构成与矿物结晶形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截至本报道时,该批雨花石中编号为YH-09的玛瑙质标本,已在国际矿物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三维成像研究报告。
这组雨花石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认知的地质年代界限。据南京地质博物馆馆长李振华介绍,常规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00万-300万年的第四纪,而此次发现的标本经铀铅同位素测定,确认其内核形成于白垩纪早期,外层包裹体则形成于新生代。“这种跨越地质年代的‘双年龄结构’,在全球矿物标本中尚属首次发现。”正在南京参与鉴定的国际矿物学会理事安德鲁·威尔逊向记者展示的显微照片显示,石体内部如同“被冰封的时空隧道”,保存着恐龙时代的石英晶体与哺乳动物时代的玉髓层理。
在秦淮区举办的专项展览现场,编号YH-17的雨花石成为焦点。这块直径仅8.7厘米的褐红色石体,经偏振光照射显现出类似敦煌壁画的层叠图案。策展人周明玉透露,已有三位海外藏家通过卫星电话竞价,其中新加坡华人收藏家林建豪出价达280万元人民币。而更令人惊叹的是YH-03号标本,其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现的荧光效应,被中国地质大学团队证实源自侏罗纪火山灰中的稀有元素钇。
市场热度背后是严谨的科研支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批雨花石的磁场记忆功能较常规标本增强47%,其磁畴结构排列与地球磁场倒转事件高度吻合。该所副研究员王雪菲指着实验室的磁力成像图解释:“这些石头就像地质运动的‘黑匣子’,特别是YH-12标本记录的磁场波动,恰好对应着白垩纪末期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事件。”
随着研究深入,更多“别具一格”的特性被揭示。7月15日,苏富比拍卖行官网更新的检测报告显示,YH-05号雨花石表面检测出21种氨基酸残留物,南京大学生物分子实验室主任陈立军认为,这可能改写生命起源研究:“通常认为有机分子无法在岩石中保存超过千万年,但这块石头里的有机物竟跨越了三个地质纪元。”
民间收藏群体对此表现出空前热情。在抖音平台,“雨花石收藏”话题播放量三天内突破2.3亿次,苏州玉石协会会长吴文彬的手机每天接到上百个鉴定请求。记者在南京清凉山奇石市场看到,经营雨花石二十年的店主老张,正用高倍放大镜向顾客展示新到货的“仿越代”雨花石:“虽然达不到科研级标准,但纹理确实比普通货色特别。”
学术争议也随之浮现。日本名古屋大学地质系教授山本裕二在《东亚地质》发表的质疑文章指出,部分标本的矿物包层存在人工干预可能。对此,研究团队于7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演示了YH-09号标本的断层扫描过程。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证书显示,该石体未检测到任何现代加工痕迹。
目前,这批“越代雨花石”的商业价值仍在持续发酵。保利拍卖行最新公告显示,将于8月10日在香港对YH-21号标本进行首拍,起拍价定为500万港元。而更引人注目的是,NASA行星科学部已派专员接洽研究团队,计划将微量样本送往国际空间站,用于外太空环境下的矿物演化实验。这场由地质奇迹引发的跨界风暴,正在科学、艺术与商业的碰撞中书写新的传奇。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