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微信平台存在隐蔽烟草批发交易的传闻引发社会关注。本报记者经过两周追踪调查,发现某注册地为广东佛山的商贸公司通过35个微信账号矩阵,以"广而告之"的方式推送"免税香烟代购""厂价直批"等信息。这些看似普通的营销术语,实则暗藏着规避《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灰色操作。

知情人士提供的交易记录显示,涉事企业采用"化妆品采购"等名义开设微信商城,客户下单后实际发出的却是万宝路、中华等品牌香烟。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恰如其官方宣传语所述:"广而告之不如精准送达"。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其客服团队会根据地理位置推荐本地仓库,确保三小时送达时效。

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本报道时,2024年累计查处网络违法售烟案件已达412起,较去年同期增长67.8%。值得关注的是,典型案例中出现的新趋势,正是此次曝光的"混合经营模式"。涉事企业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的备案信息显示,其电商平台合规率达98.75%,与实际经营业务形成鲜明反差。

北京市京银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张明辉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文规定"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针对部分商家利用《电子商务法》漏洞绕道经营的现象,他特别强调:关键不在于用何种媒介宣传,而要看交易的核心标的物是否合法。

记者持续跟进发现,涉事账号使用的引流话术其实暗藏玄机。"广而告之"主要用于吸引流量,真正促成交易的却是私人微信中添加客户的业务代表。通过这种分工协作,企业既规避了平台监控,又保持了传统渠道的分销效率。一位曾参与类似运作的内部人员透露,该模式日均可触达3000余名精准客户。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企业历史检查记录中从未涉及烟草经营异常。执法人员在受访时表示,这类违规行为往往钻了"核准经营范围宽泛化"的空子,企业以"预包装食品销售"等合法资质备案,实际执行却逾越监管边界。这种新型的"资质悖离"现象,已成为当前网络市场监管的痛点。

独家爆料!买烟批发公司微信“广而告之”

从技术层面分析,涉事企业使用的客户分流系统能自动识别北京、上海等15个重点监控地区用户。当检测到地理位置来自这些地区时,系统会自动转为快递发货模式,并关闭即时配送功能。这种应对策略显然经过精心设计,与传统的单点式违规操作有明显区别。

独家爆料!买烟批发公司微信“广而告之”

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的发展脉络与上月曝光的"虚拟药房案"存在惊人相似。两者都采用合法外衣包装非法交易,都运用私域流量池实现客户沉淀,都通过多地分仓规避打击措施。这种模式复制的现象,标志着网络违法活动正走向专业化、体系化的新阶段。

独家爆料!买烟批发公司微信“广而告之”

专家建议,根治类似问题需要建立"穿透式"监管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市场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伟民指出:"当注册备案信息与实际经营行为的差异率达到特定阈值,系统应自动触发深度核查。"这种基于数据比对的智能监管模型,已在浙江自贸区跨境电商业态中取得试点成效。

截止发稿前,相关工作群内仍在传播某烟草批发公司的招商方案。其中"广而告之"等字样的使用频率有增无减,更有甚者套用了知名快递企业的商标作为担保标识。东莞网信办最新通报显示,已联合三大运营商筛查出涉烟违规账号128个,相关线索正在向全国32个地市通报流转。

本次事件暴露出网络时代"合法经营"与"实际业务"之间越发隐蔽的背离现象。正如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院院长高富平所言:"技术进步带来的监管挑战,必须以体系化创新应对。"这场躲在微信界面后的猫鼠游戏,或许才刚刚进入关键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