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电子烟购物渠道“货比三家”

近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的非法电子烟制售案,现场查获仿冒6个国际品牌的电子烟弹8.2万枚。这场代号“清雾”的专项行动,揭开电子烟消费市场“价格迷雾”,也让“货比三家”成为消费者规避风险的核心策略。

在龙岗区某工业园区查获的窝点内,执法人员使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发现,部分烟弹的尼古丁含量标注为3%,实际检测值却高达5.8%。更令人震惊的是,查获的“水果味”烟弹中检出未申报的苯系物成分,其浓度超出《电子烟液团体标准》限值12倍。“这些产品通过三层经销商流转,最终以‘厂家直销’名义出现在微商渠道,价格比正规渠道低40%,但安全指标完全失控。”深圳市质检院化学分析部主任周明辉指着检测报告说。

从事IT行业的“95后”张宇(化名)正是此类产品的受害者。今年6月,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618电子烟狂欢价”广告,以98元单价购入某品牌烟弹,使用三天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包装上的防伪码能扫出所谓‘正品信息’,烟杆充电接口的激光雕刻也与官网图片无异,直到我拿着产品去品牌直营店比对,才发现充电仓内部的序列号字体存在毫米级差异。”张宇提供的购买记录显示,该微商提供的“电子烟消费税完税证明”经税务部门核实系伪造。

业内人士透露,当前电子烟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区域代理+一件代发”的新型模式。在浙江台州查获的案例中,制假者使用工业级3D打印机制造烟杆外壳,其表面阳极氧化工艺与正品相似度达92%。更隐蔽的是,部分造假团伙通过非法获取的正品芯片数据,仿制出可通过官方APP验证的“高仿烟弹”。“这些‘货比三家’时难以察觉的细节差异,可能让消费者付出健康代价。”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技术顾问王建国表示。

市场监管总局8月发布的《电子烟市场巡查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查处电子烟相关违法案件同比增长55%,其中跨平台销售案件占比达78%。这些产品多打着“免税版”“外贸尾单”等旗号,通过比价网站引流至私域流量池交易。北京市控烟协会副会长崔小波教授指出:“部分低价电子烟的雾化芯使用非食品级陶瓷,高温下可能释放铝离子,长期吸入会损伤神经系统。”

必读!电子烟购物渠道“货比三家”

值得警惕的是,造假者正利用监管盲区升级技术手段。在江苏破获的案件中,不法分子将正品烟弹的二维码标签移植到仿冒产品上,消费者扫码验证时仍显示为正品。这种“移花接木”式造假,仅能通过专业设备检测烟油密度差异才能识别。广东省电子烟检测中心工程师李明透露:“当不同渠道价差超过30%时,消费者就需提高警惕,真正的‘货比三家’应该比较检测报告而非单纯比价。”

必读!电子烟购物渠道“货比三家”

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电子烟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未通过技术审评的电子烟产品禁止上市销售。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锋强调:“消费者若发现某渠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水平,可通过全国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查询企业电子烟许可证信息,这是‘货比三家’的关键步骤。”

随着《电子烟产品技术审评实施细则》修订版将于10月1日实施,多地监管部门已启动电子烟零售终端排查。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执法人员使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在售烟弹进行无损检测,五分钟内即可判定烟油主要成分。正如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局局长吴伟斌在案情通报会上所言:“只有坚持‘货比三家’的理性消费,核对每一份检测证书,才能在这场真伪博弈中守住健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