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广西免税烟价格表“明码标价”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公布《口岸免税烟草制品价格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全区免税店即日起对香烟产品实施“明码标价”公示制度。这项被称为“阳光定价”的改革措施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免税店内,电子屏滚动播放的《广西免税烟价格表》吸引大批旅客驻足,有消费者发现部分品牌香烟价格较市面流通渠道低出45%,但业内人士提醒“低价背后暗藏多重风险”。

在凭祥综合保税区免税仓库,记者目睹海关人员对某品牌香烟进行现场核价。这批标注“仅供免税渠道”的卷烟,其外包装显著位置贴有包含二维码的价签,扫码可显示完税价格、原产地及流通轨迹。防城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证实,9月1日起查获的3起违规案例中,涉事商家均未按规定在《广西免税烟价格表》公示系统录入商品信息,试图通过“阴阳价签”牟取暴利。

“所谓明码标价,必须确保线上线下同品同价。”正在东兴口岸巡查的税务稽查人员向记者展示执法记录仪画面。某免税店将实体店标价680元的某款香烟,在微信小程序中以“满减优惠”名义降价至518元,实际结算时却强制捆绑销售打火机等配件。这种价格欺诈行为已被立案调查,涉事企业面临最高20万元罚款。

快讯!广西免税烟价格表“明码标价”

中国烟草总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广西口岸免税烟销售量同比激增73%,但同期消费者投诉量也上涨2.1倍。化名王女士的旅客向本报反映,其8月在北海国际客运港购买的“明码标价”香烟,回国后经鉴定系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该产品虽在《广西免税烟价格表》登记在册,但防伪芯片无法通过“中烟追溯”平台验证,烟丝中更检出超出国标3倍的焦油含量。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商家利用“明码标价”政策漏洞开展灰色交易。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发现,有主播以“代购广西免税烟”名义,宣称能提供加盖海关印章的《价格表》复印件,实际通过伪报贸易方式走私香烟。南宁海关缉私局最新通报显示,8月25日在友谊关口岸截获的改装货柜车内,查获伪装成工艺品的走私香烟12万支,其外包装仿制的“明码标价”标签几可乱真。

“价格透明化倒逼行业规范发展。”广西大学自贸区研究院教授指出,新政实施后全区免税烟均价下降11.3%,但需警惕“低价倾销”引发的市场乱象。某国际品牌香烟代理商透露,正规渠道免税烟毛利率应维持在18%-22%,而部分商家为争夺客源将利润率压至5%,这种违背商业规律的操作可能衍生出以次充好等违法行径。

在技术防伪层面,“明码标价”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记者获得的两份价签样本显示,假冒者已能仿制包括海关监管码在内的7项防伪特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证实,最新查获的伪造二维码可跳转至高度仿真的虚假验证页面,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为此,自治区政府将于10月启用第三代价签,植入具有动态加密功能的NFC芯片。

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亮起新警示。广西疾控中心调查表明,校园周边查获的走私烟案件中,41%的包装印有伪造的“明码标价”标识。这些产品常以散支形式售卖,单支价格5-8元,外包装采用动漫元素吸引青少年群体。某中学教师向记者展示收缴的“文具盒”式伪装包装,其夹层内竟藏有20支假冒免税烟。

快讯!广西免税烟价格表“明码标价”

法律界人士强调,“明码标价”不应成为违法交易的护身符。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分析,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免税烟仅限特定区域销售,违规携带超出50条即属走私行为。近期查处的典型案例中,有代购团伙利用《广西免税烟价格表》制作虚假报关单,累计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主犯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面对复杂形势,自治区政府祭出组合拳。9月15日启动的“金盾2023”专项行动中,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海关对全区87家免税店开展全覆盖检查,重点核查价格表公示、溯源系统对接、销售数据真实性等情况。行动首周即发现16家企业存在价签信息不实问题,下架违规商品2300余件,暂停3家严重违规企业的免税经营资质。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发布紧急提示,揭穿“明码标价”外衣下的四大陷阱:虚标原产地、篡改生产日期、混装非免税品、虚构促销活动。广西消协受理的投诉案例显示,有消费者花费1.2万元购买标注“限量特供”的免税烟,经检测竟是两年前生产的临期产品。医学专家更警告,某三甲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中,29%有长期吸食不明来源免税烟史。

截至本报道时,中越边境的东兴口岸新增12台智能核验设备,可实时比对《广西免税烟价格表》数据库,单日查验效率提升4倍。自治区商务厅官员透露,正在建立“免税烟价格诚信联盟”,对违规企业实施“一处失信、全区禁入”的联合惩戒。这场以“明码标价”为切入点的烟草市场整顿风暴,或将重塑中越边境贸易秩序。

快讯!广西免税烟价格表“明码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