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警方在粤东地区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现场查获假冒12个品牌的卷烟87万支,涉案金额超1.2亿元。该案揭开了所谓“正品香烟代发货源”的地下产业链:​​犯罪团伙通过注册空壳公司、伪造烟草专卖许可文件,在社交平台宣称拥有“源源不断”的正品货源​​,实际通过地下工厂生产劣质卷烟,借助物流代发系统销往全国28个省份。国家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查处类似案件涉案总金额同比激增47%,暴露出“代发货源”乱象的严峻态势。

在这些宣称“正品代发”的灰色交易中,消费者往往成为最终受害者。江苏盐城的王志强(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遭遇:今年3月,他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标注“厂家直供、假一罚百万”的香烟代发广告,添加客服后收到盖有某烟草公司电子章的授权书照片。​​支付9800元订购的50条某品牌香烟到货后,包装上的防伪二维码竟能跳转至正品验证页面,但实际抽吸时出现明显异味​​。当地烟草质检部门检测发现,这些卷烟使用的过滤嘴材料不符合安全标准,燃烧时释放的一氧化碳浓度超标3.6倍。

“代发货源”的运作模式正在技术加持下愈发隐蔽。记者调查发现,犯罪团伙通常将话术包装成“新型供应链服务”,在微信群发布“正品代发、一件代发”的广告,利用虚拟定位软件伪造发货地信息。​​浙江台州警方查获的犯罪窝点中,查获了可篡改物流信息的“代发神器”设备23台,能同步伪造出库单、运输轨迹和签收记录​​。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团伙通过黑客手段侵入正规烟草企业的防伪数据库,为假烟生成“以假乱真”的追溯编码,致使多地消费者投诉“扫码验真也难辨真假”。

暴利驱动下,这条“源源不断”的黑色产业链已形成严密分工。在湖南郴州破获的案件中,上游提供假冒包装材料的印刷厂、中游组装滤嘴烟支的地下作坊、下游负责代发推广的“网络水军”团队各自独立运作,通过加密通讯软件单线联系。​​某省级烟草稽查队员透露,犯罪团伙甚至借鉴了跨境电商的“拆包分装”模式,将整条假烟拆成散支混入零食快递箱运输​​,今年查获的跨省快递假烟中,有31%采用这种新型藏匿手法。

监管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记者在烟草专卖稽查指挥中心看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国卷烟物流数据,但​​标注“代发货源”的可疑包裹中有68%使用虚假寄件人信息,32%的收货地址为便利店代收点​​。云南边境查获的案例显示,部分团伙通过边民互市渠道,将境外生产的假冒卷烟伪装成“免税正品”代发入境,再利用微商分级代理体系分销,形成“境外生产-边境代发-全国分销”的完整链条。

头条!正品香烟代发货源“源源不断”

在这场“猫鼠游戏”中,技术手段成为关键突破口。广东烟草质检站新投入使用的分子光谱检测仪,能在15秒内通过烟丝成分分析锁定假烟来源,2023年上半年已协助溯源打击19个代发团伙。​​海关总署推行的“智慧缉私”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出4.7万条可疑“代发”物流信息​​,但犯罪团伙随即改用暗语交流,将“香烟”替换为“特制礼品”,继续维持着“源源不断”的非法交易。

普通消费者正陷入维权困境。河北唐山的张女士收到代发假烟后要求退货,客服先是发送伪造的质检报告声称“产品合规”,随后将其拉黑。​​市场监管总局投诉数据显示,涉及“代发货源”的消费纠纷中,仅有12%的消费者成功追回货款​​,多数人因无法提供有效交易凭证,或担心举报代购行为涉嫌违法而选择沉默。法律专家指出,这类交易往往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流转资金,给取证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面对“代发货源”的持续蔓延,多方协同治理已成共识。今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开展“清源行动”,​​重点打击提供虚假资质认证的网络平台和物流代发站点​​,目前已关闭违规账号12.8万个,查处违法物流企业37家。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烟草稽查人员正指导快递网点使用新型检测设备,通过X光快速扫描包裹内物品形态,将可疑代发包裹拦截率从35%提升至79%。

头条!正品香烟代发货源“源源不断”

当记者结束调查时,某直播平台上仍有主播在展示“正品代发”的香烟仓库,弹幕里不断跳出“求货源”“怎么加盟”的询问。这幕场景印证了烟草行业分析师李振华的判断:“只要暴利空间存在,‘源源不断’的代发货源就不会真正断绝。”在这场持久战中,既需要执法技术的持续升级,更离不开消费者对“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清醒认知——唯有切断需求端的幻想,才能让“正品代发”的谎言失去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