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手料!免税香烟制造供应商“源源不断”
第一手料!免税香烟制造供应商“源源不断”
近日,广西防城港海警局在北部湾海域查获一艘改装渔船,船上藏匿的12万条"免税专供"卷烟引发行业震动。这批标称"出口回流"的香烟经鉴定均为国内非法生产,揭开了地下免税香烟制造供应商"源源不断"的隐秘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这类灰色产业正通过技术升级与跨境协作规避监管,形成覆盖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渠道分销的完整体系。
"根本分不清真假,二维码都能扫出专卖局信息。"在广东经营烟酒行的张先生向记者展示其2024年6月采购的某批"免税香烟"。这些通过微信渠道以"厂家直销"名义购入的卷烟,包装喷码显示为海南某免税仓库存货,但经当地烟草专卖局鉴定,实为地下工厂使用走私烟机生产的仿制品。业内人士表示,此类地下工厂多采用"订单式生产",接到需求后72小时内即可完成制版、印刷、卷接、包装全流程。
海关总署7月25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查获走私卷烟案值达41.3亿元,同比增长28%。更值得警惕的是,某涉案团伙查扣的账本显示,其通过暗网接单的"免税香烟"订单月均超200万元,客户涉及23个省份。这些制造供应商之所以能"源源不断"供货,关键在于其构建了模块化生产体系——烟丝加工、包装印刷、激光防伪等环节分散在不同县域,甚至出现专门提供免税标识印刷服务的"配套产业集群"。
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近期专项检测中发现,部分查扣的"免税香烟"使用进口检测设备都难以识别的复合滤嘴技术,焦油量实测值与标注值偏差最高达172%。更令人震惊的是,某批伪装成"中东版"的走私卷烟中,检测出未经审批的尼古丁盐添加剂,这种常用于电子烟的技术被非法移植到传统卷烟生产。"这已不是简单的假冒伪劣,而是有专业技术团队支撑的非法研发。"检测人员强调。
在福建云霄某镇,记者暗访发现废弃厂房内藏有全自动卷接机组,工人透露这些德国虹霓设备通过边境贸易"洗白"流入。知情人士称,地下工厂普遍采用"三班倒"作业,单台机组日产能可达250万支,且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不同地区的免税标识。这种"源源不断"的产能输出,使得走私卷烟在部分地区的市场渗透率高达15%。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对新型制假手段存在监管盲区。北京某律师事务所近期代理的案件显示,有犯罪团伙将卷烟机身与过滤嘴分拆报关,入境后在保税区内组装成"免税香烟",利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漏洞实施走私。"这种'化整为零'的手段极具迷惑性,甚至骗过了海关的X光机扫描。"参与案件侦办的民警表示。
面对日益猖獗的非法制造,烟草行业正在构建技术防线。中国烟草总公司8月1日上线的新型追溯系统,通过纳米级光谱分析技术识别卷烟纸纤维排布特征,使每包香烟具备独一无二的"物理指纹"。但地下工厂的反制速度同样惊人——广东肇庆警方7月28日查获的制假窝点中,发现了可模拟纤维排布规律的激光雕刻设备。
"从查获案例看,犯罪网络已形成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原料供应的完整生态。"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打掉的三个制假团伙均设有"实验室",专门研究各国免税标识的防伪特征。更隐蔽的是,部分团伙通过虚拟货币结算技术转让费,在东南亚设立"技术培训中心",导致制假技术呈现跨国扩散趋势。
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面临挑战。浙江陈女士通过"免税代购"渠道购买的卷烟,经检测含有二甘醇等非法添加剂,但维权时发现发货方使用的是虚假跨境电商资质。"这些制造供应商就像百足之虫,斩断一个销售渠道,又会冒出新的交易平台。"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负责人表示,2024年上半年受理的烟草类投诉中,涉及"免税香烟"的占比升至37%。
在原料供应链端,云南边境地区的烟叶非法流通现象抬头。记者获取的某边境海关监控视频显示,有运输车辆将国产烟叶伪装成中药材跨境运输,这些原料最终流入地下工厂制成"免税专供"香烟。烟草行业专家指出,每吨走私烟叶可生产约250万支卷烟,按地下工厂成本计算,利润率可达600%,这正是制造供应商"源源不断"铤而走险的根本动力。
随着新型生产技术的扩散,监管面临严峻考验。某省级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坦言:"现在查获的制假设备精度达到正负0.01毫米,生产出的滤嘴连专业设备都难辨真伪。"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下工厂开始使用工业大麻纤维制作卷烟纸,试图利用监管标准空白开辟新市场。
截至本报道时,海关总署通报"国门利剑2024"第二阶段行动战果,共打掉非法免税香烟制造窝点17个,查获高速卷接机42台。这些案件的查处暴露出,在暴利驱动下,免税香烟制造供应商仍会"源源不断"寻找监管漏洞。业内人士呼吁,需建立跨境联合溯源机制,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链条进行数据监控,方能彻底斩断这条灰色产业链。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