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推荐!手机怎么买烟“操作简单”

近日,某头部电商平台上线“手机买烟”功能的消息引发热议。用户只需在APP内完成实名认证,即可在线选购卷烟并配送到家,平台更打出“第一推荐!操作简单”的宣传标语。这一服务上线仅三天,后台数据显示订单量突破1.2万单,但随之而来的合规性质疑声也逐渐浮现。

家住杭州的上班族小李(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亲身经历。上周五晚11点,他因加班错过便利店营业时间,偶然发现某APP首页推送的“手机买烟”入口。“页面用醒目的红字标注‘操作简单’,只要五步就能完成下单。”根据小李提供的操作录屏,系统要求用户依次完成人脸识别、身份证上传、收货地址确认、支付方式绑定和电子承诺书签署,全程耗时不到3分钟。次日中午,快递员将一条某品牌卷烟送至其公司前台,包装盒上印有“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警示标识。

“手机买烟是否合规?这种‘操作简单’的服务是否存在监管漏洞?”面对公众疑虑,该平台负责人回应称,所有交易均接入国家烟草专卖局溯源系统,并与中国烟草总公司省级分公司达成合作。用户在支付环节必须通过动态密码+人脸双验证,配送环节则采用具备烟草运输资质的专属物流,每笔订单生成独立电子档案。“我们设置了地理围栏技术,学校周边500米范围自动屏蔽服务,从技术上杜绝向未成年人售烟的可能。”该负责人在电话采访中强调。

然而法律界人士提出不同观点。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张律师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虽未明确禁止线上销售,但根据2023年修订的《电子烟管理办法》,所有烟草制品交易必须实现“购买-配送-接收”全链路实名追溯。“部分平台将卷烟与普通商品混合同城配送,若物流人员未严格核查接收者身份,可能触发二次销售风险。”张律师展示的案例显示,今年4月上海曾查处一起外卖骑手利用职务便利,将客户订购的卷烟加价转卖给他人的事件。

值得关注的是,在“手机怎么买烟”的搜索指数飙升背后,暗藏用户真实体验的差异化反馈。记者实测发现,不同地区用户遭遇的审核标准并不统一。广州的赵女士尝试下单时,系统因检测到其预留地址包含“大学城”关键词而强制取消订单;但在成都某产业园工作的王先生却成功使用企业注册地址完成购买,尽管该地址与身份证住址存在明显偏差。“系统显示我是‘第一推荐’用户,但实际审核流程比宣传的复杂得多。”王先生向记者抱怨,他在支付环节连续三次人脸识别失败,最终不得不致电客服手动解绑账户。

“这种新兴消费模式正在触碰监管灰色地带。”烟草行业研究专家陈明辉分析称,传统线下烟草销售需同时具备专卖许可证和实体经营场所,而线上渠道的资质审核、库存管控、终端配送等环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他特别提到,某些平台为强调“操作简单”,将烟草制品与零食饮料合并展示,可能诱导非烟民冲动消费。“我们监测到有用户一周内通过手机端重复下单7次,远超个人正常消耗量,这种销售策略是否违背控烟宗旨值得商榷。”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披露,202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3%,较三年前下降2.1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手机买烟”服务的快速扩张引发公共卫生领域担忧。某省级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已要求相关平台提供首批试点用户的完整消费数据,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同一账号多地址配送、高频次购买等异常行为。“如果发现利用技术手段规避限购政策,将立即终止合作并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记者在某投诉平台发现,近一周内涉及“手机买烟”的纠纷达47起,主要集中于配送延迟、货品错发、身份核验故障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用户反映部分平台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卷烟,配送人员仅凭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交接,整个过程缺乏当面核验环节。对此,某快递企业区域经理承认:“我们80%的配送员未接受过专门的烟草配送培训,确实存在流程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在这场关于技术创新与行业监管的博弈中,普通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成为焦点。家住南京的退休教师周女士向记者坦言,虽然“手机买烟操作简单”解决了腿脚不便老人的购烟难题,但更希望平台能增设每日限购数量和健康提示弹窗。“上周我误触APP的‘一键复购’按钮,差点重复下单了五条烟,幸亏支付时余额不足才避免损失。”她的遭遇暴露出界面设计对特定人群的适配缺陷。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登录多个提供手机购烟服务的平台发现,部分已悄然调整购买规则。在某APP的卷烟分类页,原先置顶的“第一推荐”标签被替换为“需二次人脸验证”提示,商品详情页新增“每日限购1条”的强制设置。中国烟草总公司相关人士回应称,正在会同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网络烟草销售管理细则,预计2024年三季度出台具体规范。“既要保障合法消费者便利性,更要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这才是‘操作简单’背后的复杂课题。”该人士用这句话为这场争议作出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