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某便利店收银台前发生的一幕引发网络热议。顾客王先生购买万宝路香烟时,发现新款烟盒将经典白色条纹替换为暗灰色几何图案,底部警示语区域扩大到包装面积的85%。“这设计简直像未完成的草稿图”,他在微博发布的对比照片24小时内获得3.2万次转发,相关话题#万宝路烟盒审美争议#阅读量突破6800万,将烟草包装设计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推向舆论风口。

“原先的红白配色有辨识度,现在灰蒙蒙的像受潮的旧报纸。”王先生向记者展示新旧两款烟盒时坦言,作为十年老烟民,他理解警示图案的必要性,但认为设计美感与警示功能并非非此即彼。这种矛盾心理在消费者中颇具代表性,微博投票显示,42%参与者支持“警示效果重于外观”,37%坚持“经典设计不该随意改动”,剩余21%表示“见仁见智,需平衡各方诉求”。

争议背后是持续升级的控烟政策。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修订的《卷烟包装标识规定》要求,警示图文覆盖率不得低于80%,且禁止使用金属光泽、渐变色彩等设计元素。万宝路生产商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在声明中强调,新款包装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灰调设计是为“降低视觉吸引力”。但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林薇指出:“用压抑色调形成视觉威慑是国际通用策略,不过具体效果见仁见智,加拿大改用绿色包装后青少年吸烟率仅下降0.3%。”

这种设计变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在深圳经营烟酒专卖店15年的陈老板发现,部分年轻顾客认为新款设计“有种末日废土风的高级感”,近两个月万宝路销量反增12%;而45岁以上消费者中,68%表示会转向其他品牌。“审美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北京控烟协会副会长李华教授表示,“但从公共卫生角度,丑陋包装能削弱10%-15%的购买冲动,这就值得推进。”

争议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产业博弈。某省级烟草公司产品经理透露,国内卷烟包装设计费从2018年的均价80万元/款,飙升至2023年的450万元/款,“既要规避政策限制,又要维持品牌调性,设计师常陷入两难”。这种困境在社交媒体催生下愈发明显——小红书上有用户将新款万宝路烟盒改造成潮流收纳盒获12万点赞,抖音“烟盒创意改造”话题播放量超4亿次,客观上形成对控烟政策的消解。

今日快讯!Marlboro烟盒很难看“见仁见智”

全球范围内,烟草包装设计早已成为公共卫生战场。澳大利亚2012年率先实施全警示包装,英国用溃疡伤口图片覆盖65%面积,泰国甚至要求印上特定诗句。然而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报告显示,这些措施对老烟民影响有限,主要遏制的是新吸烟群体。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赵凯认为:“控烟需要组合拳,单靠包装设计这种见仁见智的手段,就像用筛子拦洪水。”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行业细节浮出水面。烟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为应对包装限制,部分企业转向研发金属烟嘴、磁吸开盒等“隐性增值设计”,通过触觉体验弥补视觉损失。这种创新与监管的博弈,在深圳电子烟展览会上可见一斑:某品牌将尼古丁含量刻成摩斯密码印在盒内,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才能识别,既符合标注要求又制造解密趣味。

消费者的真实反应或许最能说明问题。记者在杭州街头随机采访发现,23岁的潮牌店主小林认为新款设计“充满解构主义美学”,特意收集不同版本烟盒布置店面;而50岁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抱怨:“灰扑扑的像骨灰盒,朋友递烟时都觉得晦气。”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印证了“见仁见智”的普适性,也揭示控烟措施面临的文化认知差异。

法律界人士则关注政策执行边界。上海律协知识产权专委会委员徐颖指出,《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不得擅自改动,但《健康中国行动》要求烟草包装降低吸引力,“当品牌标识完整性遭遇公共卫生诉求,司法机关尚未形成统一裁判标准”。这种法律模糊地带,导致2023年全国出现17起烟草包装相关诉讼,其中6起以“企业享有设计自主权”结案,4起判令“限期整改”。

事件未来走向牵动多方神经。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委托清华大学开展“包装设计对吸烟行为影响”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组负责人王建国教授透露:“初步数据显示,纯文字警示的效果比图片低22%,但具体到颜色、字体、版式的心理学影响,确实是见仁见智的领域。”这种科学态度,或许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精准的坐标。

今日快讯!Marlboro烟盒很难看“见仁见智”

截至发稿,万宝路天猫旗舰店新款包装月销量显示为1.2万件,较改版前增长8%,差评中“设计难看”占比31%。而在闲鱼平台,旧版烟盒回收价已炒至68元/个,是原价的3倍。这场由方寸烟盒引发的争论,恰如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在公共健康、商业利益与个体审美诉求的碰撞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远比简单评判“美丑”更为复杂。

今日快讯!Marlboro烟盒很难看“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