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香烟批发为什么要找一手货源“不刊之论”
调查发现,该团伙在微信、QQ等平台发布“省去中间商,厂家直供”的广告,声称掌握“绝对一手货源”。执法人员查获的电子账本显示,其所谓“不刊之论”的渠道优势,实为通过跨省串货、篡改物流信息等手段实现的违规操作。江苏某卷烟厂前质检员透露,真正具备资质的一手货源供应商需通过32项严格审批,而市面流通的“特价烟”中,约四成存在防伪码被复制的风险。
这种现象催生出畸形的市场生态。在广东查处的典型案例中,某批发商为获取“不刊之论”的竞争优势,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倾销某品牌香烟,导致周边30余家正规零售店被迫停业。这种恶性循环引发连锁反应——福建某烟草物流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8月查获的非法运输案件中,涉及“一手货源”宣称的占比达67%,较去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
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批发企业必须从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然而,部分经营者对“不刊之论”的盲目追逐,往往使其踏入法律禁区。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涉烟诉讼案件中,因轻信“一手货源”导致合同诈骗的占比达38%,涉案金额中位数达47万元。
在这场乱象中,技术手段的滥用值得警惕。湖南警方破获的新型犯罪手法显示,不法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生成虚假的“烟草专卖视频授权书”,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造“厂家直连”场景。更令人忧虑的是,某电商平台下架的25家店铺中,有17家使用“AI换脸”技术与咨询者视频通话,营造“一手货源不刊之论”的信任假象。
行业专家分析,合法获取一手货源需突破三重壁垒:省级烟草公司的渠道管控、生产企业的配额限制及物流体系的溯源要求。上海某合规供应链企业负责人坦言,其公司为取得某品牌区域代理权,曾历时14个月完成17个部门审批,“那些宣称唾手可得的‘不刊之论’,要么是骗局,要么在刀尖上跳舞”。这种现实与宣传的割裂,折射出烟草流通领域亟待规范的结构性矛盾。
监管层面的雷霆行动正在升级。国家烟草专卖局8月启动的“金叶护网”行动,已在全国范围核查2.3万家烟草经营主体,重点整治“虚假一手货源”宣传。值得关注的是,新上线的“烟草流通溯源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链条存证,使所谓“不刊之论”的灰色操作无处遁形。
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同样亟待纠正。在河北进行的市场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找一手货源能省20%以上成本”,而实际数据分析显示,合法流通环节的成本占比仅12%-15%。江苏某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接到的投诉案例中,有当事人为追求“不刊之论”的价格优势,购入的整条香烟竟混有6个不同版本的真伪包装。
这场关于“香烟批发为什么要找一手货源”的全民讨论,暴露出数字经济时代商品流通的深层命题。随着云南某中级法院近日对“跨省烟草非法经营案”作出终审判决,12名被告人获刑的同时,判决书中的“所谓行业不刊之论,实为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温床”的定性,为行业参与者敲响警钟。在法治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下,如何构建透明健康的流通体系,或许才是真正的“不刊之论”。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