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以“薄利多销”为旗号的外烟走私案在长三角地区告破,警方查获涉案走私香烟23万条,涉案金额逾4.8亿元。这场披着“惠民让利”外衣的灰产狂欢,揭开了微商领域“散拼分销”模式的隐秘面纱——通过拆分订单、拼单发货规避监管,利用社交媒体裂变式扩张,形成覆盖16省市的违法销售网,其“薄利多销”的商业逻辑与法律风险的同步攀升,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在江苏苏州一处物流园区的分拣车间,执法人员查获的1.7万条外烟正通过智能分单系统进行散件包装。这些标注“母婴用品”“电子元件”的包裹,实为某微商团伙宣称的“免税直邮”货源。平台数据库显示,其采用“散拼”模式将整箱走私香烟拆分为单条销售,通过1688平台对接全国137个“云仓”,利用虚拟定位技术伪造香港、澳门等发货地信息。这种“薄利多销”的运营策略,使得日均散件发货量突破2.3万单,每单利润虽不足8元,但凭借庞大基数实现月流水超2000万元。

最新热点!外烟微商散拼“薄利多销”

“客户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匹配三个不同仓库分开发货。”该团伙技术负责人张某供述,其开发的智能分单算法可将同一买家的订单拆解为多个包裹,通过不同快递公司寄送,以此规避单包裹超量引发的查验风险。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微商利用AI图像生成技术伪造海关抽检封条,将走私香烟包装成“保税区直邮”商品,消费者扫码查验时会被导向精心设计的仿冒政务平台。

所谓“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暗藏双重危机。浙江烟草专卖局稽查人员查获的账本显示,每条成本62元的仿制外烟,经微商体系加价后终端售价仅88元,远低于正品市场价,但经检测焦油含量超标5.3倍,重金属残留量达到国标限值的11倍。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散拼模式使得违法证据链碎片化,今年3月某次跨省收网行动中,实际查获货物量仅为电子台账记录的21%,给案件侦破带来巨大挑战。

消费者权益受损案例激增。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受理的烟草类投诉中,79%涉及微商散拼交易。化名王女士花费356元购买的“日版七星爆珠”,经专业机构鉴定为河南某作坊用工业香精勾兑,其使用的滤嘴材料含甲醛超标14倍。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微商将过期霉变烟丝重新包装,通过“买五送二”促销活动向大学生群体倾销,某高校抽样检测显示,32%的受访学生曾购买此类劣质烟品。

该案暴露出新型违法模式的三大特征:一是“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掩盖暴利本质,通过散件拆分降低单笔交易风险;二是技术黑产深度赋能,采用智能分单、虚拟定位、区块链存证等手段构建反侦查体系;三是私域流量精准运营,发展出包含货源商、技术支撑方、社群裂变团队等11个层级的利益共同体,半年内吸纳代理3.2万人。

面对监管升级,违法者开始采取“动态规避”策略。某被查封平台的后台日志显示,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全国烟草稽查动态,当某区域查处量连续三日增长15%时,系统会自动暂停该地区订单,并将库存转移至相邻省份。这种“打时间差”的运作模式,使得今年2月某次专项打击行动中,三省联合执法仅查获预估涉案量的13%。

最新热点!外烟微商散拼“薄利多销”

行业专家建议构建三维治理机制:技术层面,电商平台需研发散拼订单识别模型,对同一收货地址的多包裹订单实施关联审查;监管层面,建立全国烟草物流特征库,对频繁使用“母婴”“配件”等类目发货的商户实施重点监控;立法层面,明确微商平台对散拼模式的审核义务,对纵容违法交易的运营方实施“一案三查”。正如某法律学者所言:“当‘薄利多销’的营销话术遭遇‘露头就打’的监管铁拳,这场关于公共安全与灰色利益的较量,已然进入技术博弈的新阶段。”

截至发稿,已有19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查封涉案微商账号8600个,下架商品链接4.3万条。消费者可通过“中国烟草电子追溯”平台输入快递单号查验所购外烟合法性,对存疑商品可向属地烟草质检机构申请免费鉴定。这场揭开“薄利多销”伪善面具的攻坚战,或将重塑网络烟草治理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