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烟免税烟免费代理“以假乱真”

近日,一起涉及“国烟免税烟免费代理‘以假乱真’”的消费欺诈事件引发舆论震动。广东深圳消费者陈先生(化名)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称,其通过短视频平台招募的“免税烟免费代理”渠道购买的某品牌香烟,经检测发现焦油含量超标3.1倍,烟丝中检出工业染料成分。这场披着“免费代理”外衣的骗局,再次将跨境烟草制假产业链推向风口浪尖。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5月15日通报,2025年1月至4月全国查处非法经营免税烟案件2.3万起,涉案金额突破21亿元,其中利用“免费代理”模式实施“以假乱真”的案例占比达68%。在福建厦门查获的窝点中,执法人员发现印有“海关监管”“免税专供”字样的假冒卷烟,其包装采用七色凹印技术仿制税花,与正品相似度高达99%,但检测显示烟丝中镉含量超国标47倍。

“对方承诺‘零加盟费、厂家直邮’,还出示了伪造的免税仓库视频。”陈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所谓“免费代理”合作方声称拥有菲律宾代工厂授权,可提供“与正品以假乱真的高品质货源”。然而,专业机构检测发现,该批香烟不仅使用硫磺熏制的劣质烟叶,更添加了工业级丙二醇以模拟高端卷烟的湿润口感。这种通过“以假乱真”牟取暴利的行径,让消费者直呼“触目惊心”。

关注!国烟免税烟免费代理“以假乱真”

业内人士透露,犯罪团伙为强化“以假乱真”效果,已形成“三位一体”造假体系:越南代工厂负责高精度包装仿制,缅甸种植基地供应廉价烟叶,境内团伙通过“免费代理”模式发展下线。某国际烟草品牌知识产权律师指出:“正规免税渠道从未开放个人代理,所谓‘免费授权’实为精心设计的‘以假乱真’骗局。”在广西防城港查获的窝点中,造假者甚至仿制了带动态验证功能的“第七代防伪码”,其二维码每小时自动刷新,与品牌官方数据库同步率达91%。

这种“以假乱真”的产业链已渗透至物流环节。记者暗访某跨境物流集散中心发现,标榜“免税专线”的货柜中,夹带着伪装成电子元件的假冒卷烟。犯罪团伙利用“免费代理”发展的大学生兼职群体,通过蚂蚁搬家方式将货物化整为零。更令人震惊的是,某检测机构在查获的假烟中发现添加了尼古丁盐成分,这种常用于电子烟的技术可使劣质烟叶产生与正品相似的击喉感,进一步强化“以假乱真”效果。

面对日益猖獗的“以假乱真”犯罪,监管部门启动“破壁2025”专项行动。海关总署5月10日上线“太赫兹-人工智能”联合检测系统,通过分析烟盒薄膜的分子共振频谱,可在0.15秒内识别高仿包装,较传统检测效率提升80倍。然而犯罪分子同步升级反侦察手段——浙江警方近期捣毁的窝点中,查获带有压力感应防伪图的假烟,其税花标识在手指按压时会显现与正品相同的渐变色彩,这种“以假乱真”的技术迭代让专业鉴别人员也需借助仪器分辨。

消费者权益专家强调,识破“以假乱真”需把握关键细节:正规免税烟外包装的税花采用特制光变油墨,在60度倾斜观察时会从金色变为绿色;真品烟盒内侧的批号须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条码》完全对应。北京市烟草质检院工程师建议:“切勿轻信‘免费代理’话术,购买时应要求商家提供海关核验二维码,并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验证清关信息。”

关注!国烟免税烟免费代理“以假乱真”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大学生因轻信“免费代理创业”误入歧途。曾在柬埔寨参与代工生产的林某(化名)向记者忏悔:“我们接到的订单要求包装必须做到‘以假乱真’,但烟丝配方完全由老板控制。”该厂生产的某款低焦油卷烟,实际使用印尼走私的未检疫烟叶,通过添加焦糖色素和苯甲酸钠模仿正品成色,这种“以假乱真”的操作让致癌物质释放量提升4倍。

截至5月17日发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公安部封禁违规账号2.1万个,查扣涉案物资价值7.8亿元。这场围绕“以假乱真”展开的攻防战,既暴露出跨境制假售假的新动向,也警示公众:在所谓“免费代理”的诱惑面前,唯有坚守“三不原则”——不轻信零成本承诺、不参与非法渠道交易、不传播未经验证信息,方能避免沦为犯罪链条的帮凶。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烟草控制顾问所言:“当造假技术能够以假乱真时,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就是最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