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米兰香烟在哪购买“耳濡目染”

近日,一款名为"米兰香烟"的烟草制品在短视频平台引发"耳濡目染"效应,其隐蔽销售模式与消费者健康风险形成双重冲击。记者调查发现,这个打着"意大利工艺"旗号的灰色产业链,正通过评论区暗语、拆盒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在年轻群体中悄然扩散。截至4月3日,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3亿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查获超17万支涉事卷烟。

家住成都的短视频用户张薇(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购买经历。3月28日,她在观看某博主"米兰手工雪茄"拆盒视频时,发现评论区频繁出现"耳濡目染"的暗号。"私信客服后,对方发来加密链接,点开竟是香烟选购页面。"张薇称,标价198元的"米兰特醇"到货后,烟盒印刷模糊且无中文标识,吸食后出现严重咳嗽。当地烟草质检部门鉴定显示,该批卷烟焦油含量超标4.2倍,涉嫌非法生产。

快讯!米兰香烟在哪购买“耳濡目染”

"耳濡目染本应是文化熏陶,却被异化为违法交易的掩护。"烟草稽查专家指出,涉事团伙将《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明令禁止的网络售烟行为,包装成"欧洲生活方式"进行传播。记者实测发现,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搜索"米兰耳濡目染",会自动关联"购买方式""厂家直供"等关键词,部分直播间通过展示雪茄剪、烟斗等道具规避监管。

法律界人士援引《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强调,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金额达5万元即构成犯罪。目前涉案的12个发货窝点中,有9个已查实使用云霄地下印刷厂的仿制烟标,这些作坊甚至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防伪标识。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微商采用"耳濡目染"式话术,将目标群体锁定为Z世代,某销售记录显示00后买家占比达37%。

4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启动"清源2025"专项行动,特别针对"米兰香烟"类跨境灰色产业链展开溯源打击。技术监测显示,该品牌实际产自闽粤交界处的小型作坊,所谓"意大利进口"纯属虚构。稽查人员查获的账本透露,团伙通过虚拟货币洗钱,单日流水最高突破80万元,资金流向涉及14个空壳公司。

在这场"耳濡目染"的消费狂欢中,物流环节成为关键突破口。按照《烟草专卖法》规定,邮寄卷烟单次不得超过2条,但记者暗访发现,部分快递网点对标注"文创产品"的包裹放任自流。某快递分拣中心负责人坦言:"日均处理上万件包裹,开箱验视难以全面落实。"这种监管漏洞直接导致3月份全国查获的违法寄递烟草案件中,米兰香烟相关件数占比高达61%。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暴露出新型网络售烟的"耳濡目染"特性——通过长达数月的文化渗透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心理学专家分析,拆盒视频制造的ASMR音效、手工制作展现的"匠人精神",都在潜移默化中消解受众对烟草危害的警惕。更隐蔽的是,部分主播采用"知识分享"形式讲解烟具保养,实则植入购买暗号,这种软性推广使得举报查处难度倍增。

快讯!米兰香烟在哪购买“耳濡目染”

截至本报道时,公安部门已在广东、福建两地控制涉案人员23名,查扣仿制激光打码机9台。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交代,选择"耳濡目染"作为接头暗语,正是看中其文化意象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扭曲利用,与半年前查处的"程门立雪"假烟案形成呼应,折射出灰色产业营销策略的升级趋势。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情,中国控烟协会呼吁建立"三位一体"联防机制:短视频平台需完善"米兰""耳濡目染"等关键词的关联阻断;支付机构应监控特定商户的异常交易;消费者更要破除"耳濡目染"形成的认知偏差。正如某受害者在维权群里写道:"当文化典故变成交易暗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健康,还有语言本身的纯净。"

随着4月4日凌晨又一批涉案账户被冻结,这场由"耳濡目染"引发的烟草风暴仍在持续。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修订《电子商务法》增设烟草管控专章,从根本上遏制网络售烟的"耳濡目染"效应。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或许该重温那句古老的警示:润物细无声的,除了春雨,还有潜藏的风险。

快讯!米兰香烟在哪购买“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