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卖香烟的微信号“开门见山”
聚焦!卖香烟的微信号“开门见山”
近日,一个名为“开门见山”的微信账号因涉嫌非法销售香烟引发社会关注。据国家烟草专卖局通报,该账号通过朋友圈推广、社群引流等方式,在三个月内违规销售卷烟超2000条,涉案金额达85万元,暴露出新型网络售烟监管的迫切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开门见山”账号运营者利用微信生态的隐蔽性,采取“视频验货、闪送直达”模式规避监管。其朋友圈每日更新20余条香烟展示视频,从常见品牌到限量版雪茄一应俱全,每条动态均标注“保真可验”。北京朝阳区消费者李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该账号客服承诺“全国48小时送达”,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交易,全程未要求购买者提供身份信息。
7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在例行网络巡查中锁定该账号。执法人员使用虚拟账号取证时发现,对方为应对监管开发了“智能话术库”,当对话涉及“香烟”“买卖”等关键词时,自动转换为“香薰”“特产”等替代词汇。技术追踪显示,其仓储窝点分布在三省五市,采用“化整为零”的分散存储策略,单个仓库囤货量始终控制在行政处罚标准线以下。
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23年上半年全国查处的网络涉烟案件中,类似“开门见山”的虚拟号段占比已达37%,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这些账号往往使用“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等暗示性名称,借助短视频平台导流,形成“内容引流—私域转化—物流分销”的完整链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交易甚至以“茶具礼盒”“文创周边”为幌子进行货品伪装。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开门见山”式销售已触碰多重红线。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许可证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北京律协电子商务专委会主任张明辉强调:“平台方若未尽到关键词过滤义务,依据《电子商务法》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消费者购买无溯源二维码的卷烟,不仅面临假烟风险,还可能因协助逃税承担连带责任。”
随着事件发酵,多地烟草稽查部门启动专项整治。浙江省7月20日公布的阶段性成果显示,已查处23个类似“开门见山”的售烟账号,查获卷烟4600余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账号40%的客户为18-24岁青年群体,其中在校大学生占比达27%。南京某高校学生小陈坦言:“在朋友圈看到‘开门见山’发的炫酷烟盒视频,忍不住下单了电子烟礼盒,根本没想到这是违法行为。”
平台监管层面正面临技术博弈。腾讯安全团队向记者演示了新型AI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图像识别等多维模型,可将涉烟内容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9%。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法分子利用“开门见山”等隐喻词汇,结合九宫格图片拼接、动态二维码跳转等手段规避审查。据透露,某短视频平台2023年二季度删除的涉烟视频中,32%含有“代购”“特产”等变形关键词。
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对此表示忧虑。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指出:“这种‘开门见山’的直营模式让青少年更易接触烟草产品,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调味电子烟购买者中未成年人占比从2021年禁售前的6.3%反弹至现在的4.8%。”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烟草控制技术官员尹慧建议,应建立全网涉烟信息特征库,对“代购”“闪送”等高危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截至本报道时,涉事“开门见山”账号已被封停,但记者实测发现,其运营者已更换名为“直截了当”的新号继续活动。这场猫鼠游戏暴露出网络烟草监管的深层困境——当某地查获一个“开门见山”,更多变体账号仍在暗处滋生。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醒消费者,可通过查验卷烟包装上的32位追溯码辨别真伪,发现违规销售应立即拨打12313举报。
在这场技术与制度的较量中,“开门见山”事件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商品流通监管的复杂图景。随着《电子烟管理办法》修订草案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如何构建适应新型社交电商的治理体系,已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必答题。而消费者更应清醒认识到,那些看似“开门见山”的便捷交易背后,潜藏着法律风险与健康威胁的双重暗礁。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