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速围观!代购外烟免税网“耳濡目染”
火速围观!代购外烟免税网“耳濡目染”
近日,一则关于代购外烟免税网涉嫌利用短视频平台长期渗透、诱导消费者购买非法渠道香烟的新闻引发热议。这场由社交媒体"耳濡目染"效应催生的灰色交易,在2025年4月2日达到舆论顶点——当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查处某平台通过"生活分享"类视频累计销售走私卷烟案值超1800万元,揭开了网络代购行业"温水煮青蛙"式的违规操作模式。
事件起因于浙江杭州消费者吴女士的举报。她在浏览某短视频平台时,频繁刷到展示"越南免税店购物日常"的账号,视频中频繁出现拆解万宝路、七星等外烟包装的细节画面,评论区大量用户询问购买渠道。"看多了就觉得这些渠道很正规,毕竟博主连海关盖章都拍得很清楚。"吴女士向记者展示的聊天记录显示,她通过私信以市场价55%的价格购入两条"免税版七星蓝莓爆珠",到货后却发现防伪码无法验证。这种通过长期内容曝光让消费者"耳濡目染"产生信任的营销手段,正在成为新型网络售烟的主要路径。
调查发现,涉事账号运营者陈某自2024年6月起,通过虚构"越南代购"人设累计发布327条涉烟视频,其中84条包含隐蔽的购买指引。其团队采用"耳濡目染"策略:每期视频仅展示烟盒外观或免税店场景,却在评论区置顶"想了解免税好物的点个关注"等暗示性话术。据平台后台数据,这类内容日均播放量达120万次,转化率高达3.7%,远超普通带货视频。北京某高校传播学教授指出,这种"非主动推销却持续渗透"的模式,本质上是在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实现"违法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这场风暴暴露出跨境烟草代购的深层矛盾。在广东深圳查获的仓库中,执法人员发现大量印有中越双语标识的假冒免税烟,其外包装仿真度高达92%,普通消费者肉眼难辨真伪。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将走私烟与正品混售——某被查封网店的后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其售出的"日免HEETS烟弹"中,43%为走私真烟,57%为国内地下工厂仿制品。"这种真伪混杂的销售策略,让消费者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丧失辨别能力。"参与办案的烟草稽查人员表示。
法律界人士提醒,此类行为可能触发多重法律风险。根据《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金额超5万元即构成刑事犯罪,而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此类犯罪,点击量超5万次就可认定为"情节严重"。在2025年3月湖北侦破的同类案件中,主犯因组织发布涉烟视频327条、累计播放量超1.2亿次,被认定为"利用网络平台实施非法经营罪",面临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消费者的维权困境同样值得关注。在江苏南京,大学生小林通过"耳濡目染"购买的电子烟弹被证实含有违禁成分,但平台以"用户私信交易"为由拒绝担责。"每次申请退款,客服都让我找微信卖家,可对方早就拉黑我了。"这种维权困局并非个案,某公益法律服务平台统计显示,2024年网络代购烟草纠纷中,仅17.3%的消费者成功追回损失。
监管部门的科技反制已悄然升级。2025年4月1日起,某短视频平台试点运行"涉烟内容AI识别系统",通过对烟盒棱角比例、条形码位置等微观特征进行机器学习,能在0.8秒内识别违规视频。系统上线首日即拦截涉烟内容2307条,封禁账号149个。但技术手段仍需完善——记者实测发现,将烟盒与零食混拍、使用滤镜虚化包装等变相展示手法,仍能绕过初期审查。
这场由"耳濡目染"引发的行业地震,正在重塑网络消费生态。4月3日,七大电商平台联合签署《涉烟商品治理公约》,承诺对含烟草元素的衍生品实施"先审后发"机制。而在广州白云机场跨境电商体验店,海关最新投放的"真伪扫码一体机"已可追溯48个国家免税烟流通信息。正如某省级烟草专卖局负责人所言:"当技术监管与消费者警惕性形成合力,'耳濡目染'的负面效应才能转化为合规经营的正面认知。"
(本文案例经当事人授权使用化名;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第一季度网络交易监测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电子烟投诉数据库)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