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越南货批发那坡县“因地制宜”
近日,中越边境的那坡县因特殊区位催生的"越南货"地下批发网络引发关注。这个利用284公里边境线"因地制宜"搭建的灰色贸易链,正将未经检验的越南商品输往内地市场。本报记者通过追踪物流轨迹、暗访交易现场,揭开这条藏在喀斯特地貌中的跨国商品走廊。
7月23日深夜,那坡县平孟口岸的探照灯扫过界河,海关缉私队员在改装越野车的暗格里查获的越南G7咖啡包装袋上,还沾着谅山省红土的潮湿气息。这是本月查处的第9起非正常贸易案件,涉案的1.2吨货物中,既有标注"2025年保质期"的腰果,也有印刷着模糊生产日期的越南中药贴膏。这些"因地制宜"绕过正规报检程序的商品,正沿着325省道渗透进西南消费市场。
"本以为因地制宜找的渠道更划算,没想到差点惹上官司。"在那坡经营土特产店的黄女士(化名)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订货单。6月30日,她通过边境集市认识的"越南通"阿龙,以低于正规进口价40%的价格,购入300箱越南红心火龙果。那些用中越双语标注"仅供边民互市"的包装箱,此刻堆在黄女士仓库里成了烫手山芋——正是这批货物被市监部门抽检出农残超标后,揭开了地下批发网络的冰山一角。
百色海关公布的稽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查获的非法入境越南货同比激增210%,其中63%的案件涉及"因地制宜"改造运输工具。记者获得的查扣清单显示,7月18日在弄怀互市点截获的改装摩托车,其油箱内竟藏匿着82部越南版智能手机。这种利用边境地形特点设计的夹藏手段,让常规X光机检查都难以识破。
更令人警惕的是,地下批发网络已形成精准营销体系。记者以采购商身份接触的"货代"阿明(化名)透露,他们会根据不同地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货品组合:"发往四川的集装箱底层放越南咖啡,上层铺芒街拖鞋;去广东的货柜则用榴莲肉盖住电子烟弹。"这种层层嵌套的运货方式,恰似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结构,给执法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为什么正规口岸旁会滋生地下通道?"广西市场监管研究院专家李建军分析称,那坡县23个边境村屯的特殊地理环境,让"蚂蚁搬家"式走私得以"因地制宜"发展。北斗定位数据显示,某些运输团伙会刻意选择雷雨天气,利用雷达盲区进行货物转移。这种与自然条件打配合的走私节奏,暴露出边境管控的技术难点。
在靖西市某物流园,记者目睹了地下批发链的精密分装。工人将越南进口的完整包装拆解后,与国产商品重新组合成"混合礼盒"。现场发现的发货单显示,标注"那坡特产"的礼盒中,只有最上层的八角是本地产品,底层铺着的全是越南走私腰果。这种"因地制宜"的包装策略,不仅规避了进口食品监管,还利用区域特产名义打开了电商销路。
中越联合执法行动的最新进展显示,7月25日捣毁的谅山货场中,查获的27吨"越南酸奶"竟使用着防城港乳品厂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越方办案人员向记者展示的账本透露,犯罪团伙每月会根据中国节假日"因地制宜"调整货品:端午节前主推越南蛋黄粽,中秋临近则大量囤积莲蓉原料。
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灰色贸易正在扭曲边境经济。那坡县商务局流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边民互市额同比下滑18%,而同期非监控区域的物流车辆却增加37%。"当'因地制宜'的非法渠道比正规贸易更便捷时,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区域经济学者王教授指着卫星热力图上异常活跃的非监管区说道。
站在平孟口岸的观景台,望着界河两岸错落分布的民宅,记者想起缉私队员的忠告:"这些红顶房子看着普通,可能就是地下批发的'因地制宜'中转站。"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的推进,如何规范边境贸易秩序,防止特殊区位优势被扭曲利用,已成为考验边境治理能力的新课题。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