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靠谱的一些进货渠道“四通八达”
第一现场!靠谱的一些进货渠道“四通八达”
近日,国家烟草专卖局通报"净网2025"专项行动最新进展,4月3日单日查处违法经营案件58起,涉案金额超1.8亿元。这场专项整治将号称"四通八达"的进货渠道推上舆论焦点,记者调查发现,宣称"全网覆盖""全链路保真"的进货网络确实四通八达,但其中暗藏的质量风险与法律隐患更需警惕。
在杭州经营连锁便利店的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3月28日,她通过某直播平台联系到自称"四通八达供应链"的供应商,对方展示的进货系统整合了1688、义乌购等12个平台资源,承诺"全网最低价+48小时到货"。首批采购的500箱饮料到货后,陈女士发现30%的货品临近保质期,交涉时对方以"特价商品不退换"为由拒绝处理。"这些号称四通八达的渠道,实则是问题商品的集散地。"陈女士提供的电子合同显示,供应商在条款中刻意模糊商品效期标准。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4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查处违法经营案件同比增长83%,其中食品饮料类占比达67%。记者实测发现,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四通八达进货",立即弹出声称整合"厂家直供+跨境货源+尾货清仓"的43家服务商,这些渠道看似四通八达的背后,是精心设计的灰色产业链。某被查封的供应链公司后台数据显示,其通过虚拟服务器同时运营200余个网店账号,日均处理订单超1.2万笔。
"进货渠道表面的四通八达,掩盖不了标准缺失的行业痛点。"浙江大学供应链管理研究院王教授指出,违法分子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全网价格信息,通过动态调价吸引客户,实则混充临期商品、山寨产品。在某被查获的云仓系统内,操作日志显示其同步更新1688、拼多多等8个平台数据,自动生成比全网最低价再低5%的虚假报价。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平台开始嵌入金融杠杆操作。记者暗访某自称"四通八达商贸"的企业发现,其要求商户缴纳10%保证金开通信用额度,承诺"先货后款"。经查证,该模式实际是通过吸收保证金形成资金池,待规模扩大后卷款跑路。3月30日广州警方通报的同类案件中,23家便利店累计损失超860万元。
面对四通八达的渠道乱象,智能监管系统正在构筑新防线。某省级市场监管部门透露,其研发的"全渠道溯源平台"已对接137个电商平台数据接口,2025年一季度拦截异常交易23万笔。但记者4月3日测试发现,仍有供应商使用"火因丝""香延"等变体词在社交平台推广,部分直播间通过AR技术展示虚拟仓库,扫描二维码即可跳转至订货系统。
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提出三重验证标准:核查供应商《食品经营许可证》电子备案,查验物流信息中的完整质检报告,比对价格是否低于正常渠道20%以上。对于宣称渠道四通八达的服务商,更要警惕其刻意营造的虚假实力,正规供应链企业通常会在官网公示合作品牌授权书。
法律界人士提醒,商户可能面临连带责任风险。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李律师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26条,经营者采购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货值金额超1万元即可处5万元以上罚款。2025年2月上海某法院判决显示,三家便利店因采购无证厂商饮料,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倍罚款。
随着五一消费旺季临近,进货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交易高峰。业内人士表示,规范市场需建立"数据互联+信用评价+行业自律"体系,电商平台应完善供应商黑白名单共享机制,物流企业要升级智能验货系统,商户则需建立进货品控流程。毕竟在商品流通领域,看似四通八达的进货网络背后,往往交织着质量隐患与经营风险。
本文新闻线索源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秩序整治通报》,以及中国裁判文书网公示的(2025)沪0103刑初289号判决书。商户发现违法经营线索,可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小程序举报。在这场净化流通渠道的攻坚战中,每个审慎的进货选择都是对市场秩序的有力维护。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