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关注!香烟微信群“车载斗量”
近日,一场涉及全国23个省份的微信非法售烟案件引爆舆论。据公安部通报,某犯罪集团通过创建“车载斗量”的微信群矩阵,以“免税代购”“厂家直供”名义非法经营卷烟,涉案金额超1.2亿元。这场依托社交平台裂变式扩张的灰色交易,再次将网络售烟监管难题推向风口浪尖。
家住重庆渝北区的王先生(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今年3月,他在某物流司机微信群看到“内部渠道特供香烟”广告,添加微信后,对方发来长达18页的“价目表”,声称“全国500个微信群同步接单,货源车载斗量”。王先生支付6800元购买10条某品牌香烟,收货后发现包装喷码模糊,通过“中国烟草市场”官网查询显示“该溯源码不存在”。“要求退货时,对方直接解散了微信群。”王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该代理商同时运营着标注为“华东A-168”“华南B-235”等代号的37个微信群,每个群成员均超200人。
这种“车载斗量”的微信群运营模式,正在成为非法售烟的新温床。记者调查发现,犯罪团伙采用“九宫格裂变法”:每个新成员需转发9个微信群方可获得“会员价”,每发展10名下级代理奖励888元。在某加密通讯群组,自称“西南区总代”的账号炫耀:“我们每天新建20个群,封十个还能剩十个,根本封不完。”这种野蛮生长态势与监管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浙江某地烟草稽查人员透露,仅2025年一季度,该市监测到的涉烟微信群就达4300余个,日均新增群聊数量堪称“车载斗量”。
“暴利驱动与技术规避形成双重助推。”国家烟草专卖局稽查总队负责人指出,每条成本25元的假冒卷烟,经微信群多层转卖可溢价至150元,部分“高端仿制版”甚至使用激光雕刻机复制防伪标识。更令人担忧的是,犯罪团伙为逃避侦查,将交易信息嵌入游戏小程序、外卖平台评价区等隐蔽场景。广东警方近期破获的案件中,嫌疑人利用某读书APP的“笔记分享”功能传递订货信息,资金流转通过虚拟宠物交易平台完成。
这场猫鼠游戏催生出畸形的“产业链服务”。在某技术论坛,记者检索到标价2888元的“防封群系统”教程,内容包括“自动修改群公告关键词”“定时迁移群成员”等功能。更有多家“数据清洗”公司公然兜售服务:“包月9800元,确保你的微信群存活率超70%。”此类技术服务的存在,使得违法成本持续降低。正如网络安全专家所言:“当技术防线沦为犯罪工具,监管必须升级到更高维度的对抗。”
法律利剑正在出鞘。4月2日,贵州清镇市检察院对一起涉案金额18万元的微信售烟案提起公诉,被告人通过32个微信群发展下级代理,非法获利5.3万元。该案公诉人徐慰强调:“即便销售的是真烟,无证经营同样构成非法经营罪。”这一司法实践与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解释形成呼应:自2025年1月起,非法经营卷烟涉案金额认定标准从5万元降至3万元,违法所得超1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
消费者如何避免成为灰色产业链的“帮凶”?烟草行业分析师提出三条识别准则:宣称“内部渠道”却无法出示电子烟草专卖证的;交易全程使用“茶叶”“文具”等代称的;要求通过数字藏品平台、虚拟货币结算的。北京市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成员补充道:“消费者即便不知情购买非法卷烟,若累计金额超5000元,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在这场关乎公共健康与网络生态的战役中,技术反制与制度创新正在同步推进。腾讯安全团队研发的“灵眸系统”已能识别98.6%的变体关键词,并可通过群成员关系图谱锁定可疑群组。更值得关注的是,3月30日上线的“百群飞箱”监管平台,通过AI语义分析实现了对5000个微信群的同步监控。但根治顽疾仍需多方协力,正如涉案检察官在清镇案件庭审中的结案陈词:“清除‘车载斗量’的违法群组只是治标,斩断‘野火烧不尽’的利益链条才是治本之策。”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实测发现,输入“香烟微信群”仍能检索到17条相关信息,最新动态更新于15分钟前。这场依托社交平台野蛮生长的灰色交易,仍在与监管体系进行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