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网络社交平台涌现出大量标榜“免税香烟”“一手货源”的批发网站链接,这些宣称能提供“工厂直供”服务的线上渠道引发社会热议。据南方某省市场监管部门通报,今年以来已查处7起利用网络平台非法经营烟草的案件,涉案金额逾2300万元,暴露出所谓“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的灰色产业链正在加速扩张。

热议!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应接不暇”

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栏输入“香烟批发”关键词,立即弹出数十个标注“厂家直销”“免税代发”的账号。记者以采购商身份联系其中一个显示地址为福建漳州的账号,对方发来包含中华、黄鹤楼等品牌的价目表,声称“单条价格比市面低40%”。当问及货源合法性时,客服迅速撤回消息并转移话题。这种“应接不暇”的线上交易乱象,正成为烟草市场监管的新挑战。

热议!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应接不暇”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非法烟草案件2.4万起,其中网络案件占比从2020年的17%攀升至34%。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采用隐蔽性更强的运营模式,通过境外服务器架设网站,使用虚拟货币结算,甚至开发出“地图定位闪送”功能。江苏盐城警方近期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改装快递车,实现下单后两小时内同城送达。

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多位烟草零售商向记者反映,这些“应接不暇”的线上低价渠道已冲击实体市场。“正品软中华的批发价每条530元,但网上有人敢报380元。”经营烟草生意二十年的张老板出示了进货单,“正规渠道必须凭烟草专卖许可证进货,那些网站却能不限量供应,明显存在猫腻。”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引发业内对非法制假售假链条死灰复燃的担忧。

针对愈演愈烈的网络非法售烟乱象,公安部与国家烟草专卖局于7月15日启动“雷霆2023”专项行动。在广东揭阳的突击检查中,执法人员在某工业园区查获全自动卷烟封装生产线两条,现场扣押假冒品牌香烟12万支。值得注意的是,该窝点通过“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接收订单,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降低库存风险,其网站后台数据显示月均交易额超过600万元。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许可证擅自经营烟草制品批发业务的,违法所得超过5万元即构成非法经营罪。北京某律师事务所近期处理的案件中,三名“90后”因运营“应接不暇”的香烟批发网站,被法院判处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这些案例警示,所谓“低成本高回报”的烟草网络生意实则触碰法律红线。

随着监管力度持续加大,部分平台开始技术反制。某电商平台8月1日更新的《违禁商品管理规范》中,新增13种涉烟关键词屏蔽规则。技术团队负责人透露,系统已能识别“yancao”“yan草”等谐音变体,日均拦截违规链接超2万条。但仍有漏网之鱼通过私域流量运营,在朋友圈、群聊等场景继续扩散“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信息。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醒,非法渠道购买的烟草制品存在多重风险。上海市质检院检测发现,网络渠道查获的假冒香烟中,焦油含量超标率达89%,部分样品重金属含量超国标11倍。更严重的是,某地查获的假烟生产窝点竟用工业染料着色烟丝,对人体呼吸系统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这些触目惊心的检测数据,为贪图便宜的消费者敲响警钟。

业内人士分析,“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之所以“应接不暇”,根源在于暴利驱动。正规烟草批发毛利率约为8%-12%,而非法渠道通过偷逃税款、使用劣质原料等手段,毛利率可达60%以上。某省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条成本30元的假烟,经非法网站包装后能以200元出售,若日均销售100条,月利润就超50万元。

在这场治理攻坚战中,技术创新正在发挥作用。云南烟草质量检测中心研发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已在36个品牌香烟包装植入纳米级防伪芯片。消费者用手机NFC功能扫描,即可查看从烟叶种植到零售终端的全流程信息。这种“一物一码”的溯源体系,有望从根本上压缩“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的生存空间。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发现多个曾被频繁转发的“应接不暇”网站链接已无法打开。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8月10日发布通告,宣布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烟交易管理平台,并将传统卷烟纳入监管范畴。这场针对网络非法售烟的围剿战,或许将成为规范烟草市场秩序的关键转折点。

热议!香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