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一手免税烟批发“薄利多销”
近日,一个以"薄利多销"为卖点的免税香烟批发产业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先生(化名)向记者出示微信聊天记录,这位"00后"消费者表示,两个月前被"一手免税烟批发"广告吸引,添加了名为"全球免税直通车"的微信号。"客服承诺俄版某品牌香烟单条仅售215元,比正规渠道便宜55%,还强调‘薄利多销是我们的运营核心’。"张先生提供的转账记录显示,他先后三次通过微信支付累计消费1.2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该产业链已形成严密的分销体系。某标注"华东区总代理"的微信号动态显示,其每日发布俄语、日语、韩语等多国版本香烟的拆封视频,画面中戴白手套的操作人员用紫外线灯验证防伪标识,背景里堆积的快递箱均印有"国际特快"字样。当记者以加盟商身份咨询时,对方发来的价目表注明"十万条起批可享折上折",并声称"薄利多销策略让我们三年拓展了200个城市代理"。
这种经营模式正在特定消费群体中快速渗透。某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报告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微信端"免税烟"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激增173%,宣称"薄利多销"的账号占比达41%。值得注意的是,85%的交易通过微信转账完成,商品详情页的"假一赔百"承诺与缺失的电子合同形成强烈反差。
"所谓‘薄利多销’实则是违法经营的遮羞布。"北京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律师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可处违法经营额20%以上50%以下罚款。记者在裁判文书网查询到,2023年全国已判决27起类似案件,其中浙江某案涉案金额高达580万元,主犯当庭承认"薄利多销只是吸引代理的话术"。
跨境电商行业资深从业者王经理向记者透露,正规进口香烟需缴纳综合税率超60%,且必须加贴中文警示标识。"市面上流通的所谓免税烟,要么是走私品,要么是小作坊仿制品。"他提供的行业数据显示,某款日版香烟在源头采购价约合人民币88元,经过四级代理转手至消费者时价格已达329元,利润率飙升至274%。
张先生的遭遇印证了专业人士的担忧。他第二次收到的"免税烟"不仅包装印刷模糊,烟支滤嘴处还有明显胶水痕迹。"要求退货时对方发来威胁语音,警告我‘薄利多销的生意经不起折腾’。"更令他不安的是,一周后收到匿名快递,里面装着半条被暴力拆解的香烟和恐吓字条。
这种"薄利多销"的商业神话为何持续蔓延?某经济犯罪研究机构分析师认为,暴利空间与监管盲区的叠加效应是根本原因。他们的调研报告披露,某走私团伙通过伪造跨境电商订单,将集装箱混装香烟申报为"电子元件",单次走私量可达2万条,净利润超400万元。
技术手段的升级让灰色交易更加隐蔽。在东莞某电子市场,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专业养号设备的运作:50部经过改装的手机通过虚拟定位软件,同时维护300余个微信账号。"每个‘薄利多销’账号月维护费180元,封号率控制在3%以下。"该人员透露,部分团伙使用区块链技术分散存储交易记录,极大增加了执法部门的取证难度。
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对此深表忧虑。某省级疾控中心研究员提供的对比数据显示,走私香烟的焦油含量平均超出国标限值47%,苯并芘等致癌物含量更是达到正规产品的2.8倍。"我们在肺癌筛查中发现,长期吸食非法渠道香烟的群体,肺部结节检出率是普通吸烟者的1.9倍。"
海关部门开展的"蓝剑2023"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最新通报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三个月来,在沿海地区查获走私香烟92万条,案值超5.3亿元。某现场查缉视频显示,伪装成"母婴用品"的走私香烟外包装上,赫然印着与"全球免税直通车"宣传图相同的物流条形码。
法律界人士提醒消费者注意潜在风险。某政法大学跨境电商法律研究中心教授强调,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知是走私物品仍购买且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共同犯罪。"微信聊天记录中‘薄利多销’的承诺,在司法认定中可能被视为参与违法经营的证据。"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发现多个相关账号已更换马甲继续运营。原名为"全球免税直通车"的微信号,最新动态显示:"因业务升级,现启用新号‘国际免税优选’,薄利多销政策不变。"这场围绕免税香烟的猫鼠游戏仍在持续,而随着监管技术的迭代与法律体系的完善,"薄利多销"的灰色生意终将失去生存土壤。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