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消息!越南代加工香烟真吗“真假难辨”
近日,一场关于越南代加工香烟的"真假难辨"争议在消费者中引发热议。在福州从事物流行业的周先生(化名)向本报反映,其通过微商购买的"越南代工黄鹤楼",到货后发现烟盒条形码与官网信息不符,拆开烟支竟发现过滤嘴与烟体连接处存在胶水残留。"本想试试越南代加工香烟是否真品,结果连基本工艺都‘真假难辨’。"周先生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该批香烟的亚硝胺含量超标4.7倍。
这场消费纠纷揭开了跨境烟草造假的升级手法。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中越边境贸易便利条件,将国产劣质香烟运往越南海防市进行二次包装,再通过跨境电商渠道以"越南代加工"名义回流国内市场。据南宁海关8月31日通报,在友谊关口岸查获的1.8万条"越南代工玉溪"中,经云南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鉴定,93%的烟盒激光防伪标识存在重影现象,烟丝中掺杂的茶梗占比达22%。
"这种‘真假难辨’的造假技术已形成产业化。"中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刘志强指出,犯罪团伙通过3D扫描技术复制正品烟盒纹理,再使用高精度印刷机仿制包装。今年上半年全国查获的跨境假烟案件中,采用越南代加工包装的占比达41%,较去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部分造假窝点甚至配备专业色谱仪模仿正品烟气成分。
在越南广宁省下龙市,记者暗访发现隐蔽的"一条龙"加工点。自称阿辉的中介透露,只需支付每条5元加工费,就能获得全套越南代加工包装服务。"所谓越南代加工香烟的真假难辨,关键在于‘移花接木’——用正品烟盒装山寨烟支,或者用低等烟叶混合香精冒充高端产品。"广东市场监管部门9月6日查处的案件中,某批标注"越南产"的中华香烟,实际原料竟是广西某地被淘汰的等外级烟叶。
健康威胁远超预期。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数据显示,在近期送检的"越南代加工"香烟样本中,甲醛释放量最高达1.8mg/支,超过国标限定值5.3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陈宇峰团队研究发现,吸食此类香烟者唾液中8-OHdG(氧化应激标志物)浓度较正品香烟消费者高出58%,提示DNA氧化损伤风险显著增加。
面对"越南代加工香烟真吗"的消费困惑,业内人士揭露三大造假手段:一是利用越南海关完税标签的可复制性伪造"境外血统";二是在直播带货中展示真品调包发货;三是通过虚拟定位软件伪造跨境物流信息。杭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9月接到的37起相关投诉中,有25起涉及"真假难辨"的验证难题,消费者上传的防伪码经核查均系盗用正品数据库。
法律界人士强调,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生产销售商品已构成侵权。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赵敏提醒,消费者购买"越南代加工"香烟可能面临双重法律风险:既属于购买走私物品,又可能因持有假冒商品在维权时陷入被动。
中越联合执法行动正在加强。越南工贸部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已在河内、岘港等地查处非法卷烟加工厂11家,查扣仿冒中国品牌香烟逾15万条。但正如越南海关部门署长阮文灿在联合记者会上所言,"‘真假难辨’的包装技术和跨境流通渠道,仍是打击行动面临的主要挑战"。
对于如何破解"真假难辨"困局,烟草专家给出专业建议:一是用放大镜观察烟盒印刷网点的密度和形状;二是检测烟支燃烧后的烟灰是否呈灰白色且不易散落;三是通过"中国烟草"官网验证24位防伪码的激活记录。江苏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工程师王志伟特别指出,正品卷烟使用的接装纸透气度严格控制在5000-8000CU,而假冒产品往往达不到这个精度标准。
当记者追问"越南代加工香烟真伪如何彻底辨别"时,国家烟草专卖局新闻发言人明确回应:"我国从未授权任何境外企业代加工内销卷烟品牌,所有‘越南代加工’产品均属非法。"这场由"真假难辨"引发的消费信任危机,再次印证了市场监管总局的消费警示——跨境购物需保持理性,莫让投机心理蒙蔽消费判断。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