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精仿香烟一手货源“以假乱真”
关注!非精仿香烟一手货源“以假乱真”
近日,温州某烟酒商行负责人陈女士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其采购的某品牌"非精仿香烟"经检测竟为高仿品。这场"以假乱真"的交易,不仅让商户损失13万元货款,更牵出地下市场伪造防伪技术、克隆物流码的黑色产业链。该事件揭开了当前烟草流通领域"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监管困局,引发社会各界对非精仿香烟流通乱象的深度关注。
2025年3月22日,陈女士通过某短视频平台联系到自称"华东总代"的供应商。对方展示的电子版《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与厂家授权书均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核验,更提供盖有公章的质检报告。在瓯海区某仓库验货时,五十箱卷烟的32位物流码与烟草专卖追溯系统完全匹配,拨打400防伪电话提示"正品"。"这才是以假乱真的可怕之处。"陈女士展示当时的验货视频时说道,"他们用改装设备现场激活防伪芯片,连专卖局的稽查设备都显示'验证通过'。"
七天后,当这批"非精仿香烟"上架销售时,多位老主顾反映硬中华口感异常。经温州市烟草质量检测中心鉴定,其中40%的卷烟系利用回收烟盒二次灌装的"高仿烟",烟丝中检出过量焦油与重金属。更令人震惊的是,剩余"正品"实为跨省窜货商品——物流码中的省份代码被技术篡改,将云南专供货源伪装成浙江本地产品高价销售。
这种"以假乱真"的乱象已成行业顽疾。中国烟草学会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非精仿香烟流通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8%,其中72%的案例涉及物流码克隆。某防伪技术公司工程师透露,当前黑市流通的"超A级"防伪标识已达23个品类,最先进的激光防伪膜需专业设备耗时5分钟才能鉴别真伪。"犯罪团伙使用工业级3D打印机制作烟盒,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肉眼根本无法识别。"该工程师补充道。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销售伪劣产品金额超五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但在陈女士遭遇的案例中,嫌疑人通过分拆订单、现金交易等手段,单笔交易金额精准控制在4.8万元以下。这种"蚂蚁搬家"式的作案手法,与2024年湖州破获的2.1亿元假烟案如出一辙。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烟草专案律师表示:"当制假技术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现行法律在定罪量刑时面临证据采集难题,亟待建立制假溯源刑事认定标准。"
这场"以假乱真"的博弈,实质是技术升级下的监管攻防战。国家烟草专卖局2025年专项审计发现,某省级公司物流码生成系统存在16个高危漏洞,其中5个涉及数据接口泄露。犯罪团伙利用这些漏洞开发出"同步赋码器",能实时克隆正品卷烟的物流信息,使得"非精仿香烟"的流通数据与官方数据库完全一致。这种技术泛滥导致2024年全国零售终端因假烟遭受的损失达11.7亿元,较三年前增长1.8倍。
在温州案例中,诈骗团伙离开后五小时,陈女士发现电子票据的区块链存证码无法验证。经查实,该团伙使用的票据打印机内置特殊模块,能伪造包含12项防伪特征的电子凭证。这种"以假乱真"的技术手段,与2024年广东破获的370万元卷烟期货诈骗案中查获的设备高度相似。办案民警透露,嫌疑人通过地下渠道购入烟草系统淘汰的旧版防伪芯片,经改装后植入假烟包装,使得常规验真手段全部失效。
消费者如何避免落入"以假乱真"的陷阱?温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推出的"三源比对"法提供新思路:同时核验卷烟条盒的物流源、电子票据的溯源码及支付账户的资金源。但正如陈女士的困惑:"当所有验证信息都能伪造,普通商户该如何自保?"或许答案正如某省级烟草公司稽查队长所说:"在专卖体系外寻求非精仿香烟货源,本质是与虎谋皮的冒险行为。"当"以假乱真"成为地下市场的生存法则,每个参与者都可能成为技术伪装的牺牲品。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