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2021非高仿烟批发“鱼龙混杂”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在长江中下游某物流枢纽查获一起特大非法烟草制品交易案,现场缴获标注“2021非高仿烟批发”字样的伪劣卷烟17万条,案值预估超3.2亿元。这一案件揭开了当前非法烟草交易市场“鱼龙混杂”的黑幕,引发社会各界对卷烟市场监管体系的深度聚焦。

当执法人员打开某仓储中心的隐蔽货柜时,十余辆满载黄色编织袋的叉车正试图转移货物。外包装标注的“2021非高仿烟批发”字样与正规烟草专卖标识高度相似,但经技术鉴定,这些卷烟使用的滤嘴材料含致癌物超标8倍,烟丝中重金属残留量更是突破国家标准的23倍。涉案嫌疑人王某交代,该团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有6处秘密加工点,通过篡改激光防伪码、伪造质检证书等手段,将劣质烟草伪装成“特殊渠道流通品”向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倾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非法烟草制售呈现新特征:“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下,犯罪团伙不再单纯仿制知名品牌,转而虚构“2021非高仿烟批发”等概念,利用部分消费者“低价买真烟”的投机心理实施精准欺诈。据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披露,这类产品75%以上使用工业下脚料制作烟丝,燃烧产生的焦油含量超出国标限值2.8-4.6倍,直接威胁消费者呼吸系统健康。

今日关注!2021非高仿烟批发“鱼龙混杂”

在江西南昌洪城大市场,一位经营烟草零售20年的商户向记者透露实情:“每天都有不同口音的上门推销员,拿着印有‘2021非高仿烟批发’的名片兜售货品。他们声称这些是通过‘内部渠道’获取的免税烟,实际上每条批发价不到正规产品的三成。”这种极具迷惑性的营销话术,使得大量小型便利店、婚庆用品店沦为伪劣烟草的流通节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挑战,国家烟草专卖局于6月15日紧急升级了“天眼2024”溯源系统。新系统可对烟草制品的生产批号、流通轨迹进行区块链存证,消费者扫描烟盒上的数字水印即可验证真伪。截至6月20日,已有14个省市的235个重点批发市场接入了该系统的终端查验设备,预计年底前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

为从根本上遏制市场“鱼龙混杂”的乱象,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已部署为期三个月的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对象包括虚假标注“2021非高仿烟批发”等非法宣传行为,以及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制售技术的黑色产业链。仅行动首周,就在浙江义乌、河北白沟等地端掉非法印刷窝点9个,查扣仿冒包装材料47吨。

在这场攻坚战背后,一组对比数据值得深思:2024年1-5月全国正规烟草企业税收同比增长5.7%,而同期查获的非法烟草案值却激增63%。经济学专家指出,当“2021非高仿烟批发”等灰色交易持续蚕食市场时,不仅造成每年数百亿元财税流失,更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乡镇地区由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已成伪劣烟草的重灾区。

记者在湖北荆州某乡镇暗访时发现,当地部分杂货店公然将“2021非高仿烟批发”产品与正规卷烟混售。一位购买者坦言:“这些烟外包装看着和真货差不多,五十块钱能买三条,谁知道抽了三个月咳得越来越厉害。”这种饮鸩止渴的消费行为,正在乡镇中老年群体中快速蔓延。

今日关注!2021非高仿烟批发“鱼龙混杂”

为切断非法烟草的生存土壤,市场监管总局正加速推进三大举措:建立跨部门的电子运单核验机制,要求所有烟草制品承运方必须上传货物流向信息;完善零售终端信用评级体系,对累计三次销售非法烟草的商户实施资质吊销;开通“12313”烟草市场违法线索征集专线,对举报查实者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这套组合拳的全面落地,或将彻底改变当前市场“鱼龙混杂”的生态格局。

截至本报道时,云南昭通警方又通报一起涉案金额超8000万元的跨境走私案,犯罪分子将“2021非高仿烟批发”产品伪装成日用品报关,试图经中缅边境流向内地市场。该案的成功侦破,印证了监管部门“露头就打”的零容忍态度。随着更多技术手段和制度防线的不断完善,这场关乎人民健康与市场秩序的保卫战,正在向纵深推进。

今日关注!2021非高仿烟批发“鱼龙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