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曼妙之烟"的烟草制品将曼彻斯特DD烟草公司推至风口浪尖。7月18日清晨,深圳消费者张女士在罗湖区某便利店购买的该产品中,发现烟支滤嘴处存在蓝色结晶物,这段拍摄于结账柜台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获得27万次转发,由此引发的"曼妙之烟安全性质疑"持续发酵。截至7月20日下午,涉事产品已在广东、浙江等地商超陆续下架。

事件核心聚焦于产品外包装标注的"专利低温雾化技术"。张女士向记者展示的购物小票显示,其7月15日购入的"曼妙之烟"电子加热器套装售价达898元,远超同类产品市场价格。"使用时确实有独特的果木香气,但第三次充电后就闻到焦糊味。"这位32岁的平面设计师坦言,自己正是被"曼妙之烟"宣传的"非遗制烟工艺"吸引。目前该产品已在她的工作群引发两极讨论,有人称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曼妙感受",也有人担忧"神秘添加剂可能伤身"。

曼彻斯特DD烟草公司官网显示,"曼妙之烟"系列今年3月才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中国市场。其宣称采用的"草本复合配方"引发业内关注,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作人员透露,已收到多份送检样本。"传统卷烟检测标准是否适用于这类新型产品,确实是监管空白点。"该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立群表示,某些企业可能利用"技术术语包装"规避现行法规。

最新消息!manchesterdd烟“曼妙之烟”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广州白云区某电子烟体验店的展柜内,"曼妙之烟"产品册页标注着"尼古丁零含量"的宣传语。但当消费者追问具体成分时,销售人员转而强调"商业机密不便透露"。这种含糊其辞的应对方式,与该公司7月19日声明中"完全符合欧盟TPD标准"的表述形成微妙反差。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电子烟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境内销售产品必须公示全部成分。

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折是在7月20日上午,某检测机构流出的光谱分析报告显示,送检的"曼妙之烟"烟弹中含有0.3%的槟榔碱成分。这种本属于《中国药典》收录的物质出现在烟草制品中,引发公共卫生专家强烈反应。"槟榔碱具有神经兴奋作用,长期摄入可能改变多巴胺分泌机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李振华强调,任何新型烟草制品都该经受"曼妙面纱下的成分拷问"。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电商平台仍能搜索到该产品。在某国际购物资深买手群,管理员正在推送"英国直邮曼妙之烟"的限时优惠。群内流传的报关单显示,最近三个月共有1.2万套产品通过"日用品"类别清关入华。海关部门相关人士回应记者询问时称,正在核查申报材料真实性,强调"所有含烟碱制品必须如实申报"。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已介入调查,工作人员在东莞仓储中心提取的批次样本中,发现三组生产日期与溯源码信息不符的情况。"这绝不是简单的系统录入错误。"从事进口商品溯源研究的陈明博士分析,某些企业可能利用"曼妙之烟"的概念模糊性,进行"合规性套利"。其团队比对英美市场同款产品后发现,国内销售版本缺少关键的成分警示标识。

最新消息!manchesterdd烟“曼妙之烟”

事件持续升级之际,曼彻斯特DD烟草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首次直面媒体。在7月20日晚间的直播说明会上,其承认"市场教育存在不足",但坚称"曼妙之烟"的槟榔碱含量"尚在安全阈值内"。这种说法遭到网友强烈质疑,弹幕中密集出现"安全标准谁制定""检测报告敢公开吗"等追问。直播进行23分钟后因"技术故障"中断,至今未恢复。

业内人士透露,该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同样遭遇波折。曼彻斯特当地媒体《晚间新闻》6月曾报道,有消费者投诉使用"曼妙之烟"后出现持续性口干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研究室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已发现17种新型烟草制品存在"创新外衣下的传统危害",专家特别提醒警惕"打着文化旗号的成瘾性设计"。

最新消息!manchesterdd烟“曼妙之烟”

截至本报道时,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启动专项排查,要求相关企业提供完整的原料采购清单和工艺流程图。这场由"曼妙之烟"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考验着跨境商品的监管体系,更暴露出新型烟草制品合规性审查的深层矛盾。随着更多检测数据的披露,本报将持续追踪事件进展,为公众呈现客观专业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