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播报!中华烟厂生产的烟价格“断章取义”
近日,一则关于中华牌香烟出厂价与零售价存在"断章取义"式价差的消息引发全民热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披露的行业报告显示,某款市面售价980元/条的香烟实际生产成本仅为89元,但企业在对外说明中刻意隐去物流、营销等中间环节费用,这种"断章取义"的定价解释策略,将公众对烟草暴利的质疑推至风口浪尖。这场由数据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暴露出行业价格体系的系统性失真,更让"断章取义"成为解剖烟草经济迷局的手术刀。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断章取义"的定价艺术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2023年海关进口数据显示,中华烟厂采购的津巴布韦烟叶到岸价为每吨3.2万美元,经企业换算成单支香烟原料成本时,却将损耗率从行业平均18%虚报至35%。这种"断章取义"的成本核算方式,在杭州从事会计工作的陈明(化名)看来充满魔幻色彩:"他们用A4纸打印的成本清单,就像被施了断章取义的魔法,把关键数据都藏进了折叠页。"
消费者端的"断章取义"更为赤裸。上海徐汇区居民张晓琳(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她收藏的7款中华烟价签,同一规格产品在不同渠道价差高达430元。"专卖店说这是全国统一定价,可免税店、电商平台和烟酒店各有各的说法,这种断章取义的定价游戏,比香烟成分表更让人头晕。"她的遭遇在消费者协会接到的237起相关投诉中颇具代表性,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烟草行业"断章取义"式价格迷宫的轮廓。
更深层的"断章取义"潜藏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中华烟厂2022年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宣称"将毛利率控制在合理区间",却未披露其48.7%的毛利率远超快消品行业均值。这种选择性披露的"断章取义"手法,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教授看来已成行业顽疾:"当企业用断章取义的方式解释暴利,本质上是对《价格法》‘明码实价’原则的架空。"其团队研究发现,烟草企业惯于将关税、消费税等固定成本作为涨价理由,却对人工、原料等可变成本下降绝口不提。
在这场"断章取义"的价格罗生门中,最讽刺的莫过于经销体系的"双重叙事"。记者暗访发现,某省级烟草公司向零售商发放的价目表明确标注"建议零售价",但私下却鼓励经销商根据客户实力浮动定价。这种官方声明与实操准则的"断章取义"式割裂,在福建漳州经营烟酒行的王老板处得到验证:"我们店里的硬中华明码标价450元,但老顾客都知道可以砍到380元,这种断章取义的定价策略,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分裂。"
面对舆论声浪,中华烟厂在最新回应中仍延续"断章取义"的话术,将价格差异归咎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却避谈其自身渠道管控失职。这种"断章取义"的危机公关,反而坐实了消费者对其"价格迷雾制造者"的指控。更令人不安的是,某电商平台流出的后台数据表明,标榜"价格透明"的线上专卖店,实际成交价波动幅度是实体店的三倍,这种数字时代的"断章取义"让价格诚信愈发虚无。
当前,国家发改委已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烟草定价机制专项审计,试图破除"断章取义"的利益屏障。但在这套精心设计的价签戏法未彻底谢幕前,消费者每一次扫码支付的动作,都可能在不自知中成为"断章取义"商业剧本的群众演员——当价格真相被切割成散落的碎片,我们或许更需警惕:那些从指缝间漏掉的数字,正在如何重塑着这个时代的消费认知与市场伦理?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