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推荐一个卖外烟的微信号“古色古香”

近日,一个名为“古色古香”的微信账号因销售境外品牌香烟引发争议。据消费者李女士(化名)反映,该账号通过“传统文化包装+限时闪购”模式,宣称能提供“市面上罕见的正统外烟”,其交易页面设计被部分用户评价为“古色古香的隐蔽营销”。记者调查发现,截至9月28日,该账号关联的45个微信社群中,超半数因涉嫌违规被平台强制解散,但其主账号仍在更新商品信息。

用户亲历:文化外衣下的交易迷雾 在上海从事文创工作的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购买经历。9月15日,她在朋友圈看到一则配有水墨画背景的广告,文案写着“古色古香,品味异国烟韵”,扫码后跳转到名为“古色古香”的微信店铺界面。“页面设计确实古色古香,商品图用篆书标注‘波斯手卷烟丝’‘日式抹茶爆珠’,但付款时发现收款方是个人账户。”李女士花费586元购买的“迪拜免税版万宝路”,到货后经扫码验证显示为越南代工产品,且外包装无中文警示标识。

法律边界:资质存疑的灰色地带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李浩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第三条规定,经营烟草制品批发或零售业务必须取得专卖许可证,进口卷烟更需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采购。”记者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查询发现,具备跨境烟草制品经营资质的企业名录中,并未出现与“古色古香”相关的备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该账号在商品详情页底部用篆体小字标注“本店商品为文化收藏品”,这种“古色古香的免责声明”引发法律界争议。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今年已查处类似“古色古香”的线上售烟案件27起,查扣货物案值超230万元。在一份9月20日开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某微信商户因销售无标识外烟被处违法经营额5倍罚款,其运营模式与“古色古香”高度相似——均使用传统纹样修饰页面,并将交易沟通伪装成“古典文化研讨”。

今日推荐!推荐一个卖外烟的微信号“古色古香”

技术追踪:虚拟身份的监管难题 网络安全专家张明远团队对“古色古香”账号展开技术解析,发现其每隔72小时就更换一次收款二维码,社群成员需通过“古诗词接龙”验证才能获取最新购买链接。“这种古色古香的操作手段,实质是利用文化符号构建反侦查机制。”张明远表示,该账号近三个月使用的23个IP地址均归属不同省份,且通过虚拟运营商号段注册,给属地化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公共卫生视角:未被阻断的消费链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15-24岁群体中尝试外烟的比例较2020年上升12.7%,其中43%的受访者承认首次接触外烟是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控烟研究员刘薇指出:“当‘古色古香’的营销话术将烟草消费与传统雅文化捆绑时,本质上是在弱化尼古丁依赖的危害性认知。”记者实测发现,该账号最新推送的“中秋限定礼盒”中,甚至将过滤嘴设计成毛笔造型,并附赠仿古火折子作为赠品。

行业暗流:跨境走私的新形态 海关部门9月25日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某团伙通过“文化用品”名义走私外烟案值达1.2亿元,其物流单据上的“古色古香”字样与涉事微信账号包装特征完全一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古色古香”客户晒出的到货商品中,夹杂着盖有境外邮戳的票据残片,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走私者为营造“正统货源”印象故意设计的道具。

今日推荐!推荐一个卖外烟的微信号“古色古香”

截至本报道时,腾讯110平台数据显示,9月以来共收到关于“古色古香”账号的投诉372次,但系统审核认为其“未直接出现违禁关键词”。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烟草广告无论是否具有直接销售意图均属违法,消费者发现类似“古色古香”的变相推广应立即截图取证并向12315平台举报。这场裹挟着文化符号的违规售烟风波,暴露出社交平台监管体系仍需更精准的“古文今辨”能力。(本文事实核查依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海关部门公开数据、技术专家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