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进口烟如何销售“投机取巧”

近日,一场涉及进口烟草的销售乱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9月25日凌晨,杭州海关在钱江新城某保税仓库查获23箱涉嫌走私的日本某品牌薄荷味卷烟,揭开了进口烟销售领域“投机取巧”的灰色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通过篡改报关信息、伪造免税标识的违规操作,已导致至少价值680万元的非法卷烟流入长三角地区。

突发事件!进口烟如何销售“投机取巧”

消费者亲历定价迷雾 在上海浦东新区工作的白领王凯(化名)向本报透露,其9月18日在某跨境电商平台以298元购入的韩国某品牌爆珠烟,次日竟在同平台另一店铺标价仅178元。“页面都写着‘保税仓直发’,但客服解释不清价差原因,只说‘渠道不同’。”这种定价混乱现象与海关部门最新通报的数据形成呼应——2023年1-8月,全国查获的进口烟低报价格案件同比激增153%,部分商家利用“一货多报”手段投机取巧,单批货物申报价差最高达47%。

监管漏洞催生暴利空间 “同一款日本进口烟,正规渠道完税成本约85元/盒,但水货商通过拆分包裹、伪报品名等方式,能把成本压到32元。”从事跨境物流十余年的业内人士周伟(应受访者要求化名)透露,部分投机者甚至将整条卷烟拆成单盒,以“食品样品”名义申报入境。这种投机取巧的操作模式,使得终端零售价虽比正规渠道低40%,利润率仍可维持在200%以上。

突发事件!进口烟如何销售“投机取巧”

法律专家张明指出,现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进口卷烟必须通过烟草专卖批发企业流通,但部分电商平台以“跨境代购”“个人行邮”名义打擦边球。“当消费者发现买到的进口烟扫码显示‘该商品未在中国大陆销售’时,实际上已踏入法律模糊地带。”

技术手段升级反制 面对愈演愈烈的投机取巧现象,深圳市市场监管局9月22日启用了新型光谱检测设备,可在0.3秒内识别卷烟包装上的细微印刷差异。在一场突击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某烟酒店售卖的“免税版”进口烟,其激光防伪标识的衍射效率比正品低19%,系典型的地下作坊仿制品。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乱象正在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江苏省消费者协会9月24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宿迁、盐城等地36%的烟酒专卖店存在混合销售正规进口烟与水货的情况,部分商家甚至将真烟盒重新封装假冒烟支,形成“半真半假”的投机取巧式商品。

突发事件!进口烟如何销售“投机取巧”

全球供应链暗流涌动 在韩国仁川港,一家中型贸易公司的报关员李某(化名)向记者描述了投机者的典型操作模式:将本应整柜运输的卷烟分散到20个集装箱,混装于玻璃器皿、玩具等普通货物中,以此规避重点查验。“这种化整为零的投机取巧手段,使单批货物被全额查扣的风险降至12%以下。”

烟草行业分析师李峰提供的一组数据更具冲击力:2023年东南亚某国生产的薄荷味卷烟,其向中国走私的数量已超过合法出口量的3倍。这些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的卷烟,不仅逃避了每标准箱约1.2万元的综合税费,更绕过了强制性健康警示标识规范。

截至本报道时,国家烟草专卖局已联合海关部门启动“雷霆2023”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投机取巧的违法行为。消费者王凯的遭遇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与跨国协作的加强,这场关于进口烟销售秩序的保卫战正在进入全新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