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免税代购软件推荐“如火如荼”
关注!免税代购软件推荐“如火如荼”
近日,一批打着"免税代购软件推荐"旗号的应用程序被曝涉嫌非法走私,其用户增长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海关总署5月15日通报,在"蓝剑2024"专项行动中,某跨境平台利用38款伪装成"购物攻略"的软件,通过虚构定位、篡改IP等技术手段,非法销售免税商品,涉案金额高达7.3亿元。这种"表面导流、实质交易"的运营模式,让本应严控的免税品交易在移动端形成燎原之势。
在杭州从事金融行业的王女士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今年3月,她通过某下载量超百万的"免税地图"APP,以市场价五折购入某奢侈品牌手袋,到货后发现金属扣件存在明显色差。"软件显示的'三亚免税城实时库存'根本是虚拟数据,所谓'海关清关进度查询'功能也系伪造。"王女士提供的交易记录显示,该软件推荐的12家"免税直营商户"中,9家营业执照已过期。
这种"如火如荼"的非法交易正引发监管警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18日披露,近期监测的63款相关软件中,41款存在隐蔽交易模块。某款名为"免税雷达"的APP,竟能通过AI换脸技术生成虚拟导购员视频,伪造免税店现场采购场景。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软件内置的"智能拆单系统",可将万元级订单自动拆分为40个独立包裹,利用《海关法》中个人自用物品免税额规定规避监管。
暗访中发现,某些软件的"如火如荼"背后暗藏致命风险。广州市质检院对查获的230件"免税软件推荐商品"检测显示,58%的化妆品菌落总数超标,某批次精华液的铅含量超国标47倍。在东莞某仓储窝点,记者目睹工作人员将过期三年的香水重新灌装,瓶身喷码机可同步生成与正品官网一致的验证二维码。"这些软件推荐的所谓免税渠道,实际上连基本卫生标准都无法保证。"检测工程师李明哲表示。
技术手段的"如火如荼"更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某网络安全公司逆向解析发现,排名应用商店前列的"免税达人"APP,其定位功能可同时模拟全球27个免税店坐标。当用户点击"附近免税店"时,系统自动调用谷歌地图3D街景合成虚拟店铺。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这种深度伪造技术已突破《电子商务法》现有监管框架,消费者往往在支付完成后才发现维权无门。"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物流企业成为关键推手。深圳某国际快递公司内部系统显示,其开发的"智能申报引擎"可依据不同口岸政策,自动生成相匹配的商品名称和价格。在查获的某批次货物中,标称"文具礼盒"的包裹内实际装有6支口红,申报价值被精准控制在800元免税额以内。这种"如火如荼"的规避手段,使得日均处理违规包裹量高达2.3万件。
法律界人士对监管滞后表示忧虑。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5月20日发布的研究显示,现有法律对"软件推荐"行为的定性存在模糊地带。在已查处的84起案件中,有73%的嫌疑人以"信息中介"名义抗辩。某典型案例中,被告人通过软件收取商户推荐费而非直接交易款,成功规避刑事责任达两年之久。"这种'如火如荼'的灰色操作,亟需明确法律界定。"该所研究员陈涛强调。
随着调查深入,一条跨境技术黑产链浮出水面。某被查封的软件开发商服务器数据显示,其向23个走私团伙提供"定制化推荐系统",可根据用户画像自动匹配话术。在查获的某套系统中,"90后女性用户"会收到"海南免税店临期特惠"弹窗,而"企业采购用户"则被推送"香港仓大宗批发"广告。这种"如火如荼"的精准营销,使得非法交易转化率提升至普通电商的3倍。
截至发稿,海关总署更新数据显示,5月1日以来全国已查处相关案件89起,封禁违规软件42款。新启用的"慧眼2024"监管系统,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出118种新型虚拟定位技术。但执法部门坦言,要遏制这些"如火如荼"的非法推荐,还需强化应用商店审核责任。目前,工信部已约谈三大应用分发平台,要求建立"免税"等关键词的预警过滤机制。
对于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国家反走私综合治理中心发布紧急提示:正品免税购物软件需同步公示《海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备案信息表》,且所有交易必须通过银联跨境支付系统完成。专家同时提醒,根据《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任何未接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所谓免税推荐软件均属非法平台。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整治风暴中,唯有提升全民防线,才能筑牢国门安全。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