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烟一手货源拿货价格“价格公道”
近日,一则"外烟一手货源拿货价格‘价格公道’"的招商广告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宣称"免税仓直供""正品溯源"的营销话术吸引超3万用户咨询。这场以"价格公道"为卖点的商业活动,却在4月3日被广东珠海海关查获的走私案揭穿伪装——犯罪团伙通过伪造海关监管码和免税标签,将走私香烟包装成"价格公道"的正规货源,涉案金额达8700万元,暴露出跨境烟草灰色产业链的科技化升级。
在深圳经营进口商品店的张琳(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尚未删除的交易记录。今年3月18日,她被某直播平台"外烟拿货价格公道,单条直降40%"的广告吸引,支付1.2万元加盟费成为"钻石级代理"。首批收到的50条万宝路香烟通过扫码验证显示"荷兰免税仓直供",包装上的海关监管码经专业设备检测却无法读取芯片信息。"对方解释是‘跨境数据传输延迟’,保证绝对是价格公道的正品。"张琳回忆道。但当消费者反映烟支出现霉斑后,她送检的样品被鉴定为焦油含量超标3倍、重金属超标的劣质产品,所谓"价格公道"的承诺瞬间化为泡影。
这种"价格公道"的营销策略正衍生出新型犯罪模式。犯罪团伙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海外仓库巡检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定向广告。其开发的智能应答系统能模拟多国海关人员声纹,当代理要求视频验货时,系统会自动调用预存的保税仓VR影像。4月5日浙江警方通报的案件显示,走私集团甚至租用境外服务器搭建虚假"海关数据查询平台",代理商扫描的溯源码能在该平台显示完整通关信息,但这些数据从未接入中国电子口岸系统。
法律界人士对此高度警觉。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烟草行业法律顾问徐颖指出:"所谓‘价格公道’的本质是转嫁违法成本。"根据《烟草专卖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未取得许可证销售进口烟草制品,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面临3年以上有期徒刑。在3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案例中,主犯通过"价格公道"的话术发展代理商154名,利用伪造的"免税仓直供"资质诱导代理垫资囤货,造成全国17个城市出现价值4300万元的走私烟滞销。
更令人担忧的是犯罪链条的数字化渗透。犯罪团伙购买已注销的进出口公司数据,将企业信用代码植入区块链智能合约。当代理通过"官方验证平台"查询时,系统会自动关联历史工商信息营造合法假象。4月2日厦门海关截获的走私案中,查获的23万支香烟使用纳米喷码技术仿制免税标签,其精度达到每英寸1200像素,普通验钞机无法识别真伪。这些"价格公道"的科技伪装,使得灰色产业链的隐蔽性提升270%。
面对"价格公道"骗局的蔓延,国家烟草专卖局于4月1日升级"清源2025"专项整治行动,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筛查走私烟广告。专项行动首周已清理违规链接5.3万条,封禁违规账号2847个。但监管科技的反制仍显滞后——某直播平台4月6日凌晨仍在推送"外烟拿货价格公道"的弹窗广告,背景中闪烁的"迪拜免税仓"实为去年已停用的东莞某物流园旧影像。
在这场"价格公道"的博弈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小微商家的集体沦陷。广州某商贸城商户陈峰(化名)告诉记者,市场内23家店铺因轻信"价格公道"的宣传参与代销,现积压货物总值超600万元。他们组建的维权群已有189人,但投诉处理率不足5%。这种针对实体店主的精准营销,使得走私烟的终端流通量中实体渠道占比从2023年的18%激增至41%。
"当‘价格公道’与法律红线产生交集,所谓的成本优势实为饮鸩止渴。"中国人民大学反走私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平表示,犯罪团伙深谙行为心理学原理:当代理投入资金和客户资源后,即便察觉违法事实,也会因沉没成本效应选择继续冒险。这种心理操控术使得案件平均侦查周期延长至16个月,较传统走私案增长190%。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仍能搜索到97条标榜"外烟拿货价格公道"的商品链接。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交易,正将"价格公道"的诱惑编织成吞噬理智的陷阱。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犯罪研究所所言:"阳光下从不存在真正的价格公道,那些宣称让利三成的,往往已在暗处标好了代价。"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价格公道"迷局中,每个参与者终将明白:法律框架之外的每一分侥幸,都在为未来的惩罚累积砝码。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