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关注!烟可以在微信群推销吗“口口相传”
近日,一则"微信群隐秘推销香烟"的消息引发热议。北京朝阳区居民张先生(化名)向记者反映,自己被陌生网友拉入一个名为"口口相传养生交流"的微信群,群内频繁发布"免税香烟""厂家直供"等广告信息,甚至声称"扫码支付即可全国包邮"。这种利用社交平台"打擦边球"的售烟行为,是否触碰法律红线?记者展开调查。
"起初以为是普通养生群,直到有人发了个二维码。"张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群主每天发送不同品牌的香烟图片,标注"比市价低40%""正规渠道可验真伪"。当有成员质疑合法性时,管理员解释称这是"会员制私域服务",强调"口口相传不公开售卖"。记者扫描群内提供的二维码,跳转至名为"XX商贸"的微信小程序,页面显示需填写身份证号完成"成年人认证"才能下单。
这种"微信群推销+小程序交易"的模式并非个例。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透露,今年1-5月已查处27起类似案件,涉案金额超500万元。"不法分子将《广告法》明令禁止的烟草广告,包装成私域流量运营。"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岩指出,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发布烟草广告,以"用户体验分享""内部福利"等名义诱导消费同样涉嫌违法。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群推销往往打着"口口相传"旗号规避监管。记者实测发现,这些群组采用"拉人暗语验证"机制,新成员需发送特定符号或数字才能入群,聊天内容设置"阅后即焚"功能。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封闭式传播使得监管部门取证困难,部分商家甚至使用虚拟运营商注册的微信号进行交易,资金流向难以追溯。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漏洞。重庆某中学教师王女士告诉记者,班上曾有学生误入这类微信群:"孩子们觉得用压岁钱网购香烟很'酷',商家根本不核实身份。"虽然小程序设置年龄门槛,但记者尝试用未满18周岁的身份证号测试时,仅弹出"请更换成年人账号"提示,未触发任何预警或拦截机制。中国控烟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支修益强调:"微信群的隐蔽性让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烟草,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渗透危害更大。"
平台方的监管责任成为争议焦点。某电商平台风控部门负责人坦言:"私域流量交易存在技术监控盲区,特别是熟人拉群模式,人工审核难以覆盖。"不过,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平台发现违法经营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记者就此事致信腾讯客服,得到的回复称"已建立关键词过滤和用户举报机制",但未说明具体处置流程。
这场"口口相传"的灰色交易背后,还暗藏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张先生提供的支付记录显示,收款方为个体工商账户,但电子发票开具单位却是某省文化传媒公司。反网络黑灰产联盟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涉及微信售烟的投诉中,34%的消费者遭遇过"付款后不发货"或"收到假冒产品",17%的人因退款纠纷被对方威胁曝光聊天记录。
面对愈演愈烈的微信群推销乱象,多地已展开专项行动。广东省烟草专卖局近日公布典型案例:佛山某团伙通过200余个微信群发展下线,采用"九宫格图片拆解敏感词"方式发布广告,半年非法获利83万元。该案主犯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成为全国首例微信私域售烟入刑案件。
"这不是简单的打擦边球,而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国家烟草专卖局专卖监管司相关负责人重申,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未取得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烟草制品,网络售烟无论是否盈利均属违法。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烟管理办法》已将电子烟纳入监管,明确规定不得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销售。
在这场"猫鼠游戏"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亟待加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微信购物缺乏第三方担保,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面临举证困难。法律专家建议,若遭遇网络售烟欺诈,可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向12313烟草市场监管服务热线或12315消费投诉平台举报。
随着监管利剑持续出鞘,这场隐秘的"口口相传"交易或将走到尽头。但如何在保障成年人合理需求与阻断未成年人接触之间找到平衡,仍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命题。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所言:"治理微信售烟不能止于封群禁号,更需要从支付链路、物流追踪等环节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