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韩国卷烟引发的“韩风来袭”悄然席卷国内消费市场,社交媒体上“如何买到正宗韩国烟”的讨论热度飙升,与之相伴的争议与监管风险也浮出水面。据海关部门7月15日通报,青岛海关在入境快件中查获未申报的韩国品牌香烟1.2万支,涉案价值超12万元,这一事件将“韩风来袭”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推向舆论中心。

“朋友聚会时拿出一盒‘RAISON红酒爆珠’,立刻会被追问购买渠道。”在北京从事广告业的林女士(化名)向记者坦言,韩国烟独特的果味设计和潮流包装正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她展示的手机聊天记录显示,某代购群两周内已拼单387条“韩风来袭”系列香烟,群公告强调“海关保真通道”,但拒绝提供报关证明。这种“走钢丝”的交易模式,折射出市场狂飙下的隐忧。

国家烟草专卖局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国内查获的非法流通境外香烟中,韩国品牌占比从2021年的9%跃升至34%,薄荷、酸奶等创新口味最受追捧。业内人士指出,“韩风来袭”现象与韩流文化渗透密切相关——热播韩剧《眼泪女王》中主角吸食的“FIT兔年限定款”电子烟,在电商平台同款搜索量一周内暴涨600%。然而,这种文化输出与我国烟草专卖制度产生剧烈碰撞。

法律边界究竟何在?记者调查发现,合法入境的韩国烟并非完全绝迹。在辽宁大连的中韩商贸城,一家持有特种烟草专卖许可证的店铺内,摆着经中国烟草总公司进口的“THE ONE”系列,每条售价980元,包装盒印有“专供出口”字样。店员透露,这些商品需核验身份证购买,且月配额仅50条,“到货当天就会被老顾客订空”。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销售模式,凸显“韩风来袭”需求与合规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

地下市场的野蛮生长正在制造更大风险。7月18日,浙江台州警方通报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走私案,犯罪分子将韩国香烟伪装成“化妆品试用装”,通过国际物流分46批次入境。被查获的“韩风来袭”薄荷烟中,竟有30%被检测出焦油量超标国产标准2.3倍。医学专家警告,部分非法流入的韩国烟为规避监管,采用非标生产工艺,“长期吸食可能增加肺部纤维化风险”。

必看!在中国买的韩国烟“韩风来袭”

面对“韩风来袭”引发的连锁反应,市场监管部门已升级应对措施。海关部门7月20日宣布,将在20个重点口岸部署“气味识别仪”,对入境包裹进行尼古丁残留检测。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最大烟草制造商KT&G在最新财报会议上透露,正与中国相关部门磋商“合法入华路径”,试图将“韩风来袭”纳入合规轨道。不过,烟草行业分析师陈峰指出,根据《烟草专卖法》第三条规定,境外品牌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生产等形式,“直接进口的口子短期内不会放开”。

必看!在中国买的韩国烟“韩风来袭”

消费者的矛盾心态让这场“韩风来袭”更显复杂。在上海陆家嘴某写字楼,白领王先生向记者展示抽屉里收藏的7个国家烟盒,其中韩国烟占比过半。“国产烟包装千篇一律的警示图,和韩国设计的时尚感对比鲜明。”这种审美差异是否构成监管空白地带?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严禁美化烟草制品,这意味着“韩风来袭”的营销策略随时可能触雷。

跨境电商平台成为新的博弈战场。记者在某头部平台输入“韩风来袭”关键词,跳出数百个“烟盒保护套”链接,商品评价区却充斥着“求货”“暗号对接”的留言。平台风控负责人坦言,每天需拦截超2000条变相售烟信息,“黑产从业者甚至用‘寒流来袭’‘限时韩代’等谐音词规避审查”。这种“猫鼠游戏”消耗的监管成本,最终仍由社会共同承担。

文化学者的观察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韩风来袭”不止是商品流通现象,更是青年亚文化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近期调研显示,19-25岁群体中,42%认为吸韩国烟是“体验异国风情”的低成本方式,这与他们热衷韩妆、韩餐的逻辑一脉相承。但这种文化嫁接在烟草领域是否适用?公共卫生专家李兰建议,应借鉴韩国本土做法——该国从2023年起强制要求烟盒印制病变器官图片,“既保留设计特色,又削弱吸引力”。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在沈阳桃仙机场入境大厅观察到,海关电子屏正滚动播放“警惕‘韩风来袭’新骗局”的警示动画,提醒旅客携带卷烟不得超过400支。这场由文化潮流引发的监管风暴,或许正是中国在全球化消费浪潮中完善治理体系的必经之路。

必看!在中国买的韩国烟“韩风来袭”

(本文数据源自海关部门、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开通报及上市公司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