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速围观!免税香烟到底是不是正品香烟 真伪难辨
火速围观!免税香烟到底是不是正品香烟 真伪难辨
近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免税店内,一款标注"仅供出口"的中华牌香烟引发消费者火速围观。多名旅客反映,这些外包装与市售版本高度相似的免税香烟,扫码验证时竟出现"该商品未在本地区注册"的警示信息,真伪难辨的现状让消费者陷入困惑。
在机场从事物流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其购买的免税软中华香烟。外包装的防伪标识、税标位置与正规渠道产品如出一辙,但扫描条形码后,烟草专卖局的验证系统却显示"未查询到相关备案信息"。"这烟抽起来味道明显发涩,和我在烟草专卖店买的完全不一样。"王先生举着手机里的验证截图,眉头紧锁地表示疑惑。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免税店香烟专柜日均销售额超过20万元。柜台上方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海关监管、正品保障"的承诺,但货架上部分产品的生产批次号存在磨损痕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注"出口专供"的香烟,其建议零售价仅为市面流通产品的65%。如此悬殊的价差,究竟是免税政策红利还是另有隐情?
"这种情况可能涉及平行进口商品的身份认定问题。"中国烟草学会李建国教授解释,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出口转内销的卷烟必须重新申报质检备案。某些免税商品虽在海关监管下流通,但其产品标准可能确实与内销版本存在差异。这番专业解读让事件更显扑朔迷离。
真伪难辨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记者获取的物流单据显示,某批次免税香烟从上海保税区出库后,运输轨迹中出现了非常规的中途停靠记录。业内人士张女士透露,部分灰色渠道会利用"一日游"模式,将本应出口的免税商品重新回流国内市场。"这些商品就像穿了隐形衣,既不是完全的正品,也不能简单定义为假货。"
火速围观的消费者们开始自发组织验证行动。在某社交平台"免税品鉴定"话题下,已有超过3000条香烟对比图文。网友"清风徐来"上传的对比视频显示,免税版香烟滤嘴的激光打孔密度与正规产品存在细微差异,该视频48小时内获得12万次转发。真伪难辨的现状,倒逼出民间智慧的火花。
质检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查获的仿冒免税香烟案件中,有31%的产品确实来源于正规免税渠道。这些商品因流通环节的监管漏洞,沦为不法分子伪造的对象。某省烟草检测中心工程师向记者演示了真伪鉴别技巧:"正品免税烟盒侧面的海关标识在紫外线下会显现荧光编码,而多数仿冒品这个位置要么缺失,要么图案模糊。"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议,中国免税品协会近日发布声明,强调所有在营免税店均实现"一物一码"全程溯源。但消费者发现,扫描部分香烟包装上的二维码,跳转的验证页面竟是不知名第三方网站。这种真伪难辨的验证体系,让本应权威的溯源机制陷入信任危机。
在这场火速围观的全民验真行动中,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维护权益?法律界人士建议,购买免税商品时应索要完整票据,并要求商家出具海关验放证明。"当商品出现质量争议,这些凭证将成为维权的关键证据。"北京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委会主任强调。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某跨境电商平台已下架12款疑似存在争议的免税香烟。在深圳消费者委员会接到的47起相关投诉中,有29起经调解获得全额退款。这场由一包香烟引发的真伪之辩,正倒逼整个行业审视流通环节的监管盲区。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