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烟哪些便利店有“有待考证”
近日,一段"便利店暗藏外烟货架"的监控录像在社交平台引发连锁反应。画面中,深圳福田区某连锁便利店深夜更换货架标签,将韩国RAISON香烟混入国产烟区陈列,该视频经二次传播后播放量突破80万次。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销售方式究竟是个例还是行业潜规则?记者进行为期一周的跨省追踪。
"结账时店员从抽屉里拿出整条万宝路,说这是'特殊渠道货'。"32岁的设计师陈薇(化名)向记者回忆,她在南京鼓楼区便利店购买口香糖时遭遇的蹊跷经历。这条没有中文警示图的香烟,扫码显示"该商品未在海关备案",而小票上的"进口食品"字样与实际商品明显不符。这种"雾里看花"的消费体验,折射出外烟流通环节的诸多疑点。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7月公告显示,二季度查处的便利店违规售烟案件中,涉及外烟的比例从去年同期19%攀升至34%。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台州查获的某连锁品牌加盟店,竟在收银系统内设置"88"快捷编码调取隐藏商品目录。这种"暗度陈仓"的操作模式,让便利店是否存在外烟销售变得"有待考证"。
"所谓保税仓直供的七星烟,溯源码经不起推敲。"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周建华透露,他们近期检测的28个便利店外烟样本中,有17个的税控标识存在时间戳冲突。更令人警觉的是,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在6批次声称"免税店直邮"的香烟中,检出3批次焦油含量超出标称值36%以上,这些存疑数据正在动摇消费者对便利店的信任基础。
在广州天河区某24小时便利店,记者目睹了颇具争议的销售场景。当顾客询问是否有外烟时,店员熟练地打开某社交软件展示商品相册,表示"线上下单可配送到家"。这种"移花接木"的规避手段,使得实体店是否存有外烟始终处于"有待考证"的状态。法律专家提醒,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二条规定,线上线下经营行为具有法律连带责任。
"监管需要穿透'便利店是否售烟'的表象,直指供应链源头。"中国政法大学市场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彦指出,近期查处的上海某物流公司案例颇具代表性——该企业通过篡改冷链运输数据,将2000余件外烟伪装成速冻食品配送至便利店冷柜。这种"李代桃僵"的运输方式,使得外烟流通路径更加扑朔迷离。
市场需求与监管的拉锯战中,部分便利店正在试探边界。25岁的代购从业者小林向记者展示其"创新"模式:在便利店寄存标有客户代号的包裹,消费者凭取件码即可提取。"这就像开盲盒,店员永远不知道盒子里是不是香烟。"这种游走灰色地带的操作,让便利店与外烟的关联性愈发"有待考证"。
山东省烟草专卖局8月5日公布的专项整治成果或许揭开冰山一角。在青岛查获的某便利店仓库中,执法人员发现带有NFC芯片的智能货架,触碰特定区域会弹出外烟购买界面。这种"科技外衣"包裹的违法销售行为,倒逼监管部门升级"以数治数"的稽查手段,通过物流数据交叉比对锁定可疑网点。
记者回访最初曝光的深圳便利店时,原本混放外烟的货架已替换成"海关跨境商品专区"宣传展板。玻璃门上新增的"本店销售卷烟均带国烟准字码"声明,在夕阳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场关于"有待考证"的求证之旅尚未落幕,当新型零售形态遭遇传统监管框架,或许唯有构建全链条溯源体系,才能拨开便利店上空悬浮的迷雾。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