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标榜"微信香烟正品销售'童叟无欺'"的产业链被监管部门揭穿画皮。11月8日,国家烟草专卖局通报的"雷霆2023"专项行动战果显示,某犯罪团伙通过伪造烟草公司授权书,在微信渠道销售假冒卷烟,半年内非法获利超600万元。这场打着"童叟无欺"旗号的售假活动,暴露出新型涉烟犯罪的技术升级。

在浙江义乌经营超市的赵女士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10月中旬,她通过微信群添加名为"诚信烟草"的微信号,对方出示电子版"烟草专卖许可证",承诺"假一赔十童叟无欺"。赵女士支付2.4万元订购50条某品牌香烟,收到的卷烟扫码显示为"正品",但当地烟草稽查人员鉴定发现,防伪码系通过数据库盗用,烟支滤嘴长度比正品短2毫米。"这些造假者把'童叟无欺'当作欺诈工具。"义乌市烟草专卖局稽查队长王志刚表示,该案查获的假烟中,部分烟丝掺入工业甘油脂,燃烧后会产生致癌物质。

头条!微信香烟正品销售“童叟无欺”

调查发现,这些"微信香烟正品销售"商家已形成专业化造假链条。江苏南京警方11月5日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设立24小时在线客服,针对老年人客户提供视频验货服务,当客户要求查看整条香烟时,镜头只对准伪造的激光防伪标识。更隐蔽的是,部分卖家使用"克隆"技术,将真烟包装回收后重新填充劣质烟丝,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烟草质检专家指出,此类"半真半假"卷烟中,焦油含量普遍超出国标3-5倍。

"所谓'童叟无欺'的承诺,实为精准设计的心理陷阱。"中国政法大学市场监管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继峰分析,犯罪团伙专门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聊天记录中刻意使用"支持专柜验货""假货终身包退"等话术,实则通过设置"需提供质检报告"等维权障碍让消费者知难而退。据某省消费者协会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微信购烟投诉中,92%的消费者因无法出具完整证据链维权失败。

在这场"诚信"外衣包裹的骗局中,技术反制与犯罪升级的较量持续白热化。腾讯安全团队11月上线的新型AI鉴别系统,已能识别98.7%的伪造授权书图片,日均拦截"童叟无欺"等话术交易信息2300余条。在物流环节,上海海关最新部署的量子点光谱检测设备,可在0.3秒内识别香烟真伪,11月12日单日查获伪装成母婴用品的假烟包裹417件。法律界人士提醒,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即便销售者标榜"正品销售",只要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责。

头条!微信香烟正品销售“童叟无欺”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犯罪团伙开始渗透正规供应链。广东某快递网点负责人透露,曾发现个别员工私自接单,将假烟混入电商平台的合规包裹中配送。这种"真假混卖"模式使得北京某连锁便利店误售假烟,直至消费者投诉才发现进货渠道被"调包"。"'童叟无欺'的谎言正在污染商业诚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强调,今年曝光的63起涉烟案件中,有19起涉及持证零售户参与售假。

随着年关将至,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部在11月15日启动"冬日烈焰"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微信渠道虚假宣传行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行动引入司法区块链存证技术,消费者提供的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等电子证据可直接作为立案依据。某专案组负责人透露,现已锁定8个以"童叟无欺"为幌子的售假网络,查扣新型防伪标签打印机22台,假烟包装膜卷材达1.3吨。

这场打假风暴背后,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信任机制建设的紧迫性。正如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所言:"当'童叟无欺'成为营销话术时,我们更需要构建不可篡改的质量溯源系统。"目前,某试点省份推行的"卷烟身份码"制度,已实现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全链条监控,或许将为根治微信售假顽疾提供破局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