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福建厂家直销招商报价“漫天要价”

近日,一场关于“福建厂家直销招商报价‘漫天要价’”的风波在制造业圈引发震荡。多位采购商向记者反映,部分打着“厂家直销”旗号的福建企业,在招商合作中虚报成本、哄抬价格,导致下游经销商陷入“签单即亏损”的困境。这一现象不仅冲击了市场秩序,更让“厂家直销”这一原本让利渠道的商业信誉蒙上阴影。

报价单暗藏“猫腻” 记者获得的一份福建某建材企业报价单显示,标称“出厂价直降30%”的轻钢龙骨,单价较去年同期上涨52%。该企业招商经理解释称“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激增”,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冷轧钢卷基准价同比仅上涨8.7%。这种报价与市场行情的巨大偏差,印证了采购商指控的“漫天要价”现象。

在泉州某卫浴产业园区,从事五金配件批发的林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两份合同:2023年6月签订的“厂家直销”合同约定“价格随行就市”,而今年更新的版本新增了“技术升级附加费”“物流浮动费”等四项条款。“原本每件12元的角阀,现在加上各种名目费用要17元,比市场批发价还贵。”林先生苦笑道。这种“明降暗升”的定价策略,让不少中小经销商直呼“防不胜防”。

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 据福建省工商联统计,今年1-5月涉及“厂家直销”的合同纠纷同比激增240%,其中72%的争议集中在价格条款。一家曾与漳州电子元器件企业合作的外贸公司负责人透露,部分福建厂家利用“直销”概念设置双重标准:对首次合作的采购商报出“地板价”吸引签约,待建立稳定供货关系后,再以“工艺改良”“认证升级”等理由层层加价。

“这种行为无异于‘坐地起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立伟分析,当“厂家直销”沦为某些企业操纵价格的工具,不仅破坏了供需平衡,更可能引发区域性产业链信任危机。记者调查发现,在福州、莆田等工业集聚区,已有采购商组成“反价格联盟”,通过交叉比价、共享合同模板等方式抵制“漫天要价”。

监管重拳整治乱象 面对愈演愈烈的“报价乱战”,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于6月25日启动专项督查。在首轮抽查的47家宣称“厂家直销”的企业中,有13家存在虚标原材料成本、虚构让利幅度等问题。宁德市某电机生产企业因将物流成本夸大127%被立案调查,其招商手册中“直供价=成本价”的承诺被证实为虚假宣传。

揭秘!福建厂家直销招商报价“漫天要价”

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类“漫天要价”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交易。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敏提醒采购商:“签订合同时务必明确价格构成公式,约定原材料波动超过5%需第三方审计确认,避免落入‘弹性报价’陷阱。”

揭秘!福建厂家直销招商报价“漫天要价”

供应链重构进行时 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晋江鞋服产业带率先推行“透明化直销”改革,七匹狼、安踏等龙头企业联合发布《阳光报价公约》,承诺在招商报价中公示材料成本、加工费、利润率等核心数据。这种“解剖式报价”模式试行两个月以来,合作纠纷率下降68%。

揭秘!福建厂家直销招商报价“漫天要价”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交易模式层面。阿里巴巴1688平台数据显示,福建企业今年新增“价格锁定”服务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90%,支持“三年期固定报价”的工业品品类扩展至217个。莆田市双驰实业董事长林书育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锁定价格会减少短期收益,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让我们获得更多百万级订单。”

这场由“漫天要价”引发的行业地震,正倒逼福建制造业重新审视商业本质。当记者结束调查时,泉州水头镇的石材加工厂里,机器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搬运新安装的“成本可视化显示屏”的声响。这块实时滚动原材料市场价的电子屏,或许正是重构“厂家直销”信任基石的第一块砖。截至本报道时,福建省工信厅最新通报显示,全省已有89家企业纳入“诚信直销白名单”,昔日“浑水摸鱼”的招商乱象,正在法治与市场的双重规制下逐步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