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哪个软件上可以买烟“独断专行”
惊爆!哪个软件上可以买烟“独断专行”
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段"校园周边代购香烟指南"的15秒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博主手持印有卡通图案的电子烟设备,直言"点击左下角链接,独断专行搞定全品类口粮"。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利用平台算法漏洞进行的烟草交易,正在形成监管触角难以覆盖的隐秘市场。
"直播间里主播反复强调'懂的都懂',评论区全是问价暗号。"25岁的南京上班族陈默(化名)向记者展示交易记录,在名为"潮物集"的APP中,商家以"雾化器耗材"名义销售卷烟,付款需通过虚拟商品链接完成。他花费328元购买的所谓"进口设备",实为三无电子烟产品,使用三天后出现漏油现象,商家却以"个人使用不当"为由拒绝售后。
这种独断专行的线上售烟模式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国家烟草专卖局9月6日通报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查获的非法流通烟草案件中,46%涉及社交平台交易,较去年同期增长19个百分点。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商家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实体店经营资质,在直播中展示伪造的烟草专卖许可证,诱导消费者下单。
"当'独断专行'的交易方式遇上智能推荐算法,违规信息传播效率呈指数级增长。"中国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敖伟诺指出,监测数据显示,某平台"电子雾化器"相关话题的日播放量突破800万次,其中32%的关联视频存在诱导消费嫌疑。某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透露,系统每周拦截的变体关键词达2700余个,但商家采用方言谐音、摩斯密码式沟通等手法突破防线。
记者实测发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输入"雾化芯维修"后,推荐列表中出现标价88元的"故宫文创礼盒"。私聊询问后,卖家发来涵盖18个香烟品牌的价格表,并强调"全程保密发货"。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套路,使得《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年龄核验"条款彻底失效。
"班里男生都在传那个APP,用零花钱就能买到水果味烟弹。"北京某初中教师提供的匿名调查显示,班级38名学生中,12人承认曾通过社交软件购烟。国家疾控中心最新统计表明,青少年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烟草制品的比例,已从2020年的13.6%飙升至29.8%。
为何这些商家能独断专行地突破监管?司法文书网披露的案例显示,2023年湖北某起网络售烟案中,被告人通过19个虚拟账号完成交易,每个账号存活周期平均仅23小时。法律专家分析指出,现有法律对"账号矩阵化运营"缺乏有效规制,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倒挂。
国家烟草专卖局9月12日联合网信办启动"护苗2023"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建立涉烟信息"分钟级"处置机制。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宋英辉提醒:"消费者若继续在灰色地带独断专行,不仅维权无门,更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猎物。"
在某投诉平台搜索"电子烟诈骗",近七日新增投诉达147条。广州消费者林女士的遭遇颇具典型性,她支付658元后收到的竟是装着矿泉水的快递包裹,而商家早将商品链接修改为"创意水杯"。公安部门数据显示,此类"钱货分离"的新型诈骗,破案率不足11%。
随着监管力度升级,已有14家平台因未落实主体责任被行政处罚。但仍有部分经营者心存侥幸,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迅强调:"平台若纵容这种独断专行的交易模式,将面临吊销备案甚至刑事追责的风险。"记者以商家身份测试某平台审核机制时,发布"雾化器专供"信息后,系统虽在2小时内下架内容,但同一账号更换关键词后仍可继续发布。
在这场监管与违法的博弈中,技术升级成为关键突破口。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推进"AI语义识别2.0"系统,可识别98%的变体暗语。但电子烟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寄望通过技术漏洞独断专行牟利,终究是作茧自缚。只有回归合法经营轨道,才能在产业升级中赢得未来。"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从杭州警方获悉,当地刚捣毁一个利用社交软件非法售烟团伙,查获假冒电子烟设备3200余支,涉案金额超500万元。主犯王某供述:"就是看准平台审核不严,才敢如此独断专行地发展代理。"这场持续半年的猫鼠游戏,终以违法者的落网画上句号。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