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一手香烟货源厂家直销“物美价廉”
近日,一则标注"厂家直供、物美价廉"的香烟广告在多个社交平台悄然传播,声称"无需中间商赚差价,正规烟草公司授权"。记者调查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背后暗藏玄机,已有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家住杭州余杭区的李先生向记者出示了尚未拆封的"黄鹤楼1916",包装盒上的防伪标识在紫光灯下竟显示为重复编码。"当时看到'一手货源厂家直销'的宣传,价格比市面低40%,还以为捡了大便宜。"这位从事物流行业的消费者坦言,自己通过短视频平台添加的卖家声称"保证正品、支持验货",但收到的香烟经杭州市烟草专卖局鉴定为高仿制品。
这种"物美价廉"的诱惑正在形成规模化销售网络。据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通报,今年第二季度查获的非法卷烟案件中,标注"厂家直供"的假冒伪劣产品占比达63%,较去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在绍兴某物流园区查获的5000余条假烟中,外包装仿真度达到专业鉴别师需要仪器辅助判断的程度。
"这些所谓的厂家直销,实际上是地下作坊的精心伪装。"烟草行业资深质检员王建国向记者展示了两组对比样本。真品卷烟的水松纸接装处有均匀的激光打孔,而仿制品采用廉价的机械穿孔技术;真烟烟丝呈现自然的棕黄色,假烟则混入大量再造烟叶,燃烧后会产生刺鼻气味。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卖家开始运用新型营销话术。在某直播平台上,主播手持"烟草专卖许可证"复印件,宣称"我们直接从云南烟田拿货"。经记者核实,该许可证编号对应的企业早在2020年就已注销。网络安全专家指出,这种"证件营销"正成为新型诈骗手段,利用消费者对官方凭证的信任实施精准欺诈。
"价格低得反常必有猫腻。"中国控烟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张薇提醒,正规卷烟流通实行严格的国家专卖制度,任何个人或未授权企业直接销售都涉嫌违法。她展示了今年更新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
在东莞厚街镇,记者暗访了一处隐藏在汽配城内的"直销仓库"。仓库负责人出示的"厂家授权书"落款单位实为某文化传播公司,经扫描文件二维码跳转的验证页面,实则是架设在境外的山寨网站。现场查获的记账本显示,该窝点通过"物美价廉"的噱头,日均发货量超过200条,主要流向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
这些非法流通的香烟究竟存在哪些隐患?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报告显示,部分查获的假烟焦油含量超标2.3倍,重金属残留量最高达到国标限值的17倍。医学专家表示,长期吸食此类香烟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含有的工业染料甚至具有致癌风险。
面对愈演愈烈的"直销"乱象,电商平台是否应该承担更多责任?记者注意到,虽然多个平台已屏蔽"香烟""烟草"等关键词,但卖家通过"香yan""火因草"等谐音字仍在进行隐蔽交易。某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透露,他们每月拦截的变体关键词超过1200种,但黑灰产团队开发的关键词变异速度已超过人工审核效率。
在深圳龙岗区,警方近期破获的制售假烟案揭开了完整产业链。犯罪团伙从越南走私烟丝,在惠州设立地下加工厂,最后通过"厂家直销"的名义在社交平台分销。查获的账目显示,每条成本32元的假烟,经过"物美价廉"的包装后售价可达180元,利润率远超正规烟草零售。
"消费者往往被低价迷惑,忽视交易风险。"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展示的投诉记录显示,超过七成受害者因无法提供有效交易凭证而难以维权。在这些"直销"交易中,卖家通常要求微信或支付宝转账,既不开发票也不留发货单据,给后续调查带来极大困难。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烟草消费进入旺季。业内人士表示,非法销售者可能加大"厂家直供"宣传力度。记者登录某二手交易平台发现,标注"节庆特惠"的香烟广告开始涌现,部分卖家甚至承诺"送货上门、假一赔十"。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正考验着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监管部门的反应速度。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