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2023退出市场的烟“长江后浪推前浪”
热议!2023退出市场的烟“长江后浪推前浪”
近日,一则"红梅软黄永久停产"的通知在烟草行业内部流传,这款定价3元、承载着70后集体记忆的经典卷烟,正式加入2023年退市品牌名录。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行业洗牌事件,不仅让老烟民们翻箱倒柜囤积"绝版烟",更折射出中国烟草市场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革。
"跑了五个乡镇才找到最后三条存货。"在河北保定经营货运站的张建国(化名)擦拭着刚收购的"红梅软黄",烟盒边缘的磨损痕迹与玻璃柜里崭新的电子烟形成刺眼对比。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瞬间被他的朋友圈配文定格:"二十年的口粮,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37个卷烟品牌89款产品退市,其中20元以下产品占比达82%,创下近十年最高纪录。
这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淘汰赛早有预兆。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三季度报告显示,行业单箱销售额同比提升6.2%,但销量同比下降3.8%。"这种'提质减量'的剪刀差,注定要让部分产品成为历史尘埃。"烟草经济研究所专家王振华指出。在云南某烟叶仓库,质检员老周亲眼见证变迁:曾经堆满低等烟叶的3号库房,如今改造成"特色原料醇化中心",仅2023年就处理掉700吨不符合新标准的烟叶。
退市潮背后是多重力量的角力。在湖北宜昌,某卷烟厂停产车间的水泥地上,仍残留着"玉溪108"生产线拆除时的焊渣。这款曾年销50万箱的中端产品,因焦油含量超标0.3mg而被迫退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该厂新建的"低危害卷烟研发中心"正日夜赶工,实验室里的新型加热器,能将烟气有害物质降低42%。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本质是消费需求升级。"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李明分析称,2023年《成人烟草消费调查报告》显示,18-35岁群体中,选择20元以上卷烟的比例达67%,较五年前提升21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得到印证——商户老陈的进货单上,30元档香烟采购量同比激增130%,而5元档产品订单栏已被红笔划去。
公共卫生领域的审视为这场更替增添复杂维度。在浙江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吴敏发现,就诊患者中吸食低价烟的比例从2018年的58%降至2023年的29%。"低价烟退市客观上推动部分烟民减少吸烟量,但需警惕'补偿效应'——有人转而购买更高焦油含量的替代品。"这种担忧与世卫组织最新研究形成呼应:每提升1元香烟均价,吸烟率下降0.55%,但尼古丁摄入量可能反向波动。
法律层面的争议随之浮现。在江苏南京某法庭,一场关于"强制退市是否构成消费侵权"的诉讼引发关注。原告律师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指控某烟草企业"单方面终止产品供应";被告则出示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报告,证明涉案产品"多项指标不符合2023年新国标"。这场尚未宣判的诉讼,暴露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进程中的权益博弈。
行业内部的阵痛同样真实可触。湖南某县级烟草公司仓库里,积压的退市香烟包装箱已垒至天花板。客户经理小赵的业绩表显示,2023年三季度低端烟销售额同比骤降68%,但电子烟推广任务完成率仅19%。"我们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摆渡人,既要把旧船拆解,又要学习驾驶新舟。"
在这场变革中,收藏市场却逆势升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内,"绝版烟"交易区日均客流量突破300人次。摊主老李的玻璃柜中,"大前门软包"标价已炒至原价的15倍,"这哪是卖烟,分明是贩卖时光"。这种带着怀旧滤镜的商业现象,恰似行业转型的微妙注脚——当"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必然,如何妥善安放那些将被浪潮淹没的记忆,或许比简单的淘汰更考验智慧。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在重庆某工业遗址看到,锈迹斑斑的"芙蓉王"老式生产线正在被改造成控烟教育展馆。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行业年代表轻声道:"这里曾每分钟生产800支香烟,现在每分钟接待8位参观者。"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景,或许正是2023年中国烟草市场最真实的缩影——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轰鸣声中,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潮起潮落。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