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上海某酒吧因非法销售外国卷烟被查处”的新闻引发热议,再次将“海纳百川”的开放政策与烟草监管的边界问题推向公众视野。随着跨境消费需求激增,越来越多商家试图在灰色地带试探“外国烟生意”的可行性,但这条路上暗藏的法律风险与市场争议,远比想象中复杂。

头条!在中国可以卖外国烟吗“海纳百川”

“我以为只是帮朋友代购几盒古巴雪茄,没想到会被罚款3万元。”在上海经营咖啡店的张先生(化名)向记者讲述亲身经历。今年4月,他通过社交媒体结识了一名自称“海外免税渠道商”的网友,以“海纳百川”为宣传口号,承诺提供“正规报关”的进口烟。然而,当张先生将首批20盒雪茄以每盒800元的价格转售给熟客时,不到一周便收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通知——因未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且涉嫌走私,货物被全部没收。

这并非孤例。国家烟草专卖局2024年5月发布的《跨境烟草制品流通风险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查处的非法销售外国烟案件同比增加23%,其中70%的涉案商家误以为“个人代购不违法”。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虽秉持“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但烟草专卖制度始终是刚性底线。《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销售烟草制品,必须持有专卖许可证,且进口卷烟、雪茄等需通过统一配额管理。

那么,“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如何与现行法规共存?记者调查发现,合法渠道的外国烟销售并非完全禁绝。北京一家外资超市负责人透露,他们通过中国烟草总公司进口的万宝路、七星等品牌,每月销售额稳定在50万元左右。“关键在于走通‘一物一码’的溯源系统,每包烟都必须加贴专卖标识。”该负责人举例称,2023年国内合法进口卷烟总量约3.2亿支,仅占市场总量的0.8%,侧面印证了“合规外国烟”的稀缺性。

然而,地下市场的供需失衡催生乱象。在某跨境电商平台,一款标注“海纳百川·免税专供”的日本香烟以每条约400元的价格悄然交易,商品详情页用“文化交流”模糊处理资质问题。法律专家提醒,此类行为已触碰红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价值超5万元即构成刑事责任,最高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面对争议,海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海纳百川’不意味着放松监管。”2024年启用的“智慧缉私”系统,通过AI比对报关单与X光图像,已将卷烟走私查获率提升至92%。数据显示,深圳口岸今年前4个月截获的违规入境香烟达47万支,同比增长31%,其中超六成藏匿于“个人行李”。

消费者心态同样耐人寻味。在杭州从事金融行业的李女士坦言,她每月花2000元购买代购烟,“日系包装清新,韩烟果味选择多,这些是国内产品没有的体验”。这种需求是否可能推动制度调整?烟草行业分析师王昊认为,短期内专卖体系不会改变,但“海纳百川”的文化融合趋势或促使分类管理,“比如对非燃吸类烟草制品(如鼻烟)探索有限度开放”。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的“先行先试”已显露风向。海南自贸港自2023年起允许免税店销售限定数量的外国雪茄,前提是购买者实名登记且不可离岛携带。这种“特区内流通”模式能否推广?海南省烟草专卖局回应称,试点是为满足国际游客需求,目前暂无扩大计划,但“海纳百川的改革创新会持续探索”。

截至发稿,记者在某投诉平台发现,近三个月关于“代购烟被扣”的维权帖增加140%,有人质疑监管标准不一,也有人呼吁加强普法宣传。这场关于“海纳百川”尺度的拉锯战,或许正是中国在开放与秩序间寻找平衡的微观缩影。

(文中数据源自国家烟草专卖局、海关部门公开报告,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