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免税的能比正常的便宜多少“偷天换日”
注意!免税的能比正常的便宜多少“偷天换日”
近日,一则关于"免税商品价格迷雾"的消费争议引发热议。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在三亚国际免税城购买某奢侈品牌手提包时,发现标价竟比品牌官网高出2000元,这出"偷天换日"的戏码揭开了免税购物市场的冰山一角。记者调查发现,免税商品价格优势并非绝对,部分商品存在"明降暗涨"现象,消费者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免税陷阱"。
"原以为捡了大便宜,结果发现被'免税'二字误导。"李女士向记者展示的购物小票显示,她在免税城购买的GUCCI 1955系列马鞍包标价21500元,而品牌官网同款含税售价仅19500元。更让她困惑的是,导购员声称的"免税价等于欧洲专柜价"承诺,经查证该款包在巴黎老佛爷百货的含税售价折合人民币仅18200元。这场"价格罗生门"让本应享受购物愉悦的消费者如坠雾里看花。
业内人士透露,免税商品定价机制远比想象中复杂。中央财经大学财税专家樊勇指出,免税店免除的仅是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但运营成本中仍包含特许经营费、场地租金等隐性支出。"以海南离岛免税店为例,需向国家缴纳销售额4%的特许经营费,部分机场免税店的租金成本甚至占到运营支出的3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定价中,导致某些品类的"免税价"不降反升。
价差之谜在不同商品类别中表现尤为明显。韩国关税厅数据显示,高档香化产品免税后价格通常下浮30%-50%,但电子产品价差可能不足10%。记者对比发现,某品牌100ml装精华液在日上免税店售价850元,跨境电商平台折后价仅780元;而某瑞士腕表在迪拜机场免税店的价格,较日内瓦专卖店反而高出18%。这种"同品不同价"现象,让"免税等于便宜"的消费认知不断遭受冲击。
跨境电商的崛起正在重塑价格竞争格局。某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总监向记者透露:"我们通过海外直采模式,将部分商品的综合成本压缩到免税渠道的85%,特别是母婴用品和保健品类,价差优势可达15%-20%"。不过免税行业从业者王经理强调:"实体免税店的验货保障和即买即提优势,仍是线上渠道难以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场"价格迷局"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消协近期发布的《免税购物指南》提醒:购物前需通过"三查三比"规避风险——查品牌全球统一定价体系,比地区价格差异;查商品完税价格,比实际优惠幅度;查促销活动细则,比真实让利空间。更需警惕的是,某些免税店会将过季商品、瑕疵品混入促销清单,上演"清库存"戏码。
面对复杂的免税市场,消费者该如何破局?旅游零售行业分析师张明建议:"掌握'三重价格坐标'至关重要。首先要锚定品牌官网含税价,其次查询目的地国家专柜价,最后对比跨境电商平台价,形成立体比价体系。"正在筹备蜜月旅行的陈先生分享了他的经验:"用海关部门的'完税价格计算器'测算理论免税价,再结合比价软件现场核验,这样既能避免被'割韭菜',又能真正享受到免税红利。"
随着2025年海南全岛封关在即,免税经济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正如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所所长所言:"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免税优惠'真正看得见、算得清、摸得着。"当"偷天换日"的营销套路逐渐失去市场,真正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免税生态,才能让"购物天堂"的美誉实至名归。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