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香烟厂家一手货源价格透明化"的行业争议持续发酵。在国家烟草专卖局8月15日发布《卷烟流通数据公示管理办法》后,多个省份曝出"阴阳价单"事件,将所谓"公开透明"的行业承诺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这场始于终端零售市场的价格博弈,因某短视频平台曝光的"暗箱操作"视频,揭开了灰色利益链的冰山一角。

热议!香烟厂家一手货源价格“公开透明”

"标着公开透明的价格表,结算时却要加收'渠道费'。"在郑州经营连锁便利店的周女士(化名)向记者出示两份截然不同的报价单。8月20日,她通过某省中烟公司官网联系到自称"一级代理商"的张某,对方承诺"一手货源价格公开透明",硬芙蓉王报价较市场批发价低18%。但在实际交易中,张某要求额外支付"仓储管理费",最终成交价反而高出正规渠道3%。经记者核实,该代理商并未在烟草专卖系统备案。

这种"明码虚价"现象正在侵蚀行业信用体系。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通报,2023年二季度涉及价格违规的投诉量同比激增47%,其中宣称"一手货源价格公开透明"的违规主体占比达62%。记者暗访发现,某标注"厂家直营"的微信小程序中,软中华显示价格为650元/条,结算时却自动跳转为"含税套餐价"728元,这种"公开透明"的价格游戏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热议!香烟厂家一手货源价格“公开透明”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卷烟流通环节存在超过200种附加收费名目。某省级烟草公司内部流出的《渠道费用明细表》显示,从"物流周转费"到"品牌服务金",多达17项隐性成本被转嫁给终端零售商。这种与"公开透明"背道而驰的潜规则,使得实际流通成本较备案价格平均上浮22%。在8月25日召开的行业座谈会上,多家零售企业代表直言:"所谓一手货源价格,就像雾里看花。"

法律界人士指出,"公开透明"不应成为营销话术。根据《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交易。在广东某地法院8月28日宣判的案例中,某商贸公司因虚构"厂家直供"价格被处罚金80万元,其开发的比价小程序中嵌入的"动态调价算法"被认定构成价格欺诈。该案主审法官特别强调:"电子时代的公开透明,必须建立在数据不可篡改的技术基础上。"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正规企业正在探索真正的价格透明机制。以化名"金叶供应链"的某国企为例,其搭建的区块链溯源平台可实时查询每批次卷烟的生产成本、物流费用及税率明细,这种"穿透式公开透明"模式使该企业渠道投诉量下降91%。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同期涉及"微信采购"的价格纠纷中,能提供完整价格凭证的案例不足12%。

这场关于"公开透明"的认知冲突,暴露出三个深层矛盾:市场化定价与专卖制度的张力、技术赋能与数据垄断的博弈、消费知情权与企业商业秘密的边界。当记者以采购商身份咨询某"月销百万"的微商时,对方发来的Excel报价表设有三重密码保护,其宣称的"实时公开透明"需支付1980元"会员费"方能解锁完整数据。

截至本报道时,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警示,明确将"虚标一手货源价格"列入下半年重点整治范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某知识付费平台,"如何规避烟草价格监管"的课程购买量一周内暴涨300%,其推荐的"动态定价系统"宣称能让"公开透明的价格表自动匹配监管要求"。这场真伪"公开透明"的较量,或许需要从重构数据监管体系、建立全国统一溯源平台等维度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