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爆来袭!到哪里去出售烟“各取所需”
劲爆来袭!到哪里去出售烟“各取所需”
近日,一则关于“到哪里去出售烟‘各取所需’”的讨论在社交媒体引发震动。某短视频平台流传的暗语视频声称,部分城市存在“无需资质、自由交易”的烟草流通渠道,宣称买卖双方可“各取所需”完成交易。记者历时一周调查发现,这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灰色交易背后,暴露出新型违法销售模式的监管难题。
地下交易链浮出水面 8月12日晚,记者在沈阳市铁西区某露天市场暗访时,发现三个摊位在售卖散装卷烟。摊主将不同品牌香烟拆散后混装在透明塑料袋中,标注“云南特供”“免税专享”等字样,售价仅为正规渠道的60%。当询问货源时,戴着口罩的摊主王某神秘表示:“现在都讲究‘各取所需’,你要多少价位的我都能弄到。”这种看似灵活的“定制化服务”,实则是逃避烟草专卖监管的典型手段。
跨省稽查揭开伪装面纱 8月15日,辽宁省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利剑2024”专项行动,在鞍山市立山区某物流园查获伪装成家电配件的走私卷烟172箱,涉案金额超300万元。现场查扣的账本显示,该团伙通过“客户需求清单”实施精准配送,所谓“各取所需”实为按订单分装不同品类违法卷烟。执法人员透露,此类交易多使用“茶叶”“日用品”等虚假品名进行物流运输,部分包裹甚至采取货到付款方式规避风险。
大学生创业误入歧途 “看到贴吧里说卖烟能‘各取所需’自由经营,结果刚发朋友圈就被举报了。”00后创业者小林(化名)向记者展示其被没收的37条卷烟时懊悔不已。这位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本想通过微信销售“个性化烟盒定制服务”,却在客户诱导下发展为实质性的违法卷烟交易。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辽宁省查处的烟草违法案件中,25岁以下的涉案人员占比达18.6%,较去年同期上升7.3个百分点。
新型违法模式挑战监管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违法者利用新技术重构交易链条。在某匿名社交平台,记者发现以“各取所需”为暗语的聊天群组,成员通过加密通讯工具沟通需求,使用虚拟货币结算,采用“人货分离”方式线下交付。中国政法大学市场监管研究所副所长李岩指出:“这种‘需求驱动型’违法销售,将传统批发模式转变为碎片化零售,极大增加了追溯难度。”
专项整治行动雷霆出击 8月20日,辽宁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在为期15天的“净烟2024”行动中,全省共查处涉烟案件241起,打掉犯罪团伙9个,涉案总值突破2000万元。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行动中首次运用了物流数据追踪系统,通过分析23万条快递信息锁定可疑交易。在营口查获的案例中,违法者竟将卷烟藏匿于儿童玩具内,通过母婴用品专线运输逃避检查。
消费者权益受损触目惊心 追求“各取所需”的买家同样面临风险。大连市民赵先生花费680元购买的“特供中华”,经检测焦油含量超标2.3倍且含有非法添加成分。辽宁省质检院烟草检测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7月送检的非法流通卷烟中,92.7%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部分样品霉菌总数超标47倍。更有多位消费者反映,通过非正规渠道购烟后遭遇维权困境,相关交易记录和支付凭证均被刻意销毁。
目前,辽宁省已建立涉烟违法信息全网监测机制,重点筛查“各取所需”“自由交易”等关键词的异常传播。省烟草专卖局提醒,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未取得许可证销售卷烟可处违法经营总额20%以上50%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消费者若发现相关线索,可拨打12313烟草市场监管热线举报。
截至本报道时,沈阳铁路公安处最新通报显示,在G826次高铁列车上查获利用行李箱夹带卷烟的跨省倒卖团伙,当场收缴各类违法卷烟126条。这场关于“到哪里去出售烟‘各取所需’”的闹剧,正随着监管利剑的持续出鞘逐渐现出原形。
(线索征集邮箱:xxxxxx@jubaoxin.com)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