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烟丝去哪里平台买“货比三家”
近日,一场由网络购烟引发的"货比三家"争议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浙江绍兴消费者张先生(化名)向本报反映,其在三家电商平台比价购买的"云南手卷烟丝",到货后竟发现商品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起普通消费纠纷背后,暴露出新型烟草制品网络交易的监管盲区,也引发公众对"货比三家"购物模式安全性的深度思考。
7月20日下午,记者在绍兴某居民小区见到张先生时,他正对着茶几上三包外观相似的烟丝发愁。"本想'货比三家'挑选性价比高的产品,结果三家店铺都宣称自己是源头厂商,价格却从每斤68元到228元不等。"据其提供的交易记录显示,某拼购平台商家以"七天无理由退换"为卖点,实际发货却是无任何标识的散装烟丝;而标价最高的某跨境电商店铺,提供的检测报告经扫码验证竟指向三年前的其他商品。
这场"货比三家"的购物实验,意外牵出新型烟草制品流通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查处的非法网络售烟案件中,42%涉及虚假"货比三家"话术。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比价心理,在详情页刻意制造"厂家直销""全网最低"等对比信息,实则通过分仓发货规避检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所谓'货比三家'的购物策略,在特殊商品领域可能适得其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法律顾问王立军向记者解释,当前电商平台对烟草制品的准入审核存在标准差异,某平台要求上传《烟草专卖许可证》,而另一些平台仅需食品经营资质即可上架烟丝类商品。这种监管落差导致同一卖家能以不同资质在多个平台开设店铺,实施差异定价策略。
记者实测发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输入"货比三家"关键词,系统自动联想出"烟丝比价神器""三家渠道保障"等违规商品链接。点击进入后,卖家使用"代购手卷烟具""香草调味料"等模糊描述,通过私信发送真实商品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店铺评论区出现"未成年人可配送"等违法承诺,这些隐蔽交易信息通常在12小时内自动删除。
7月22日,江苏镇江警方通报的典型案例印证了行业隐患。某犯罪团伙利用"货比三家"营销模式,在六个平台同步开设36家店铺,通过伪造检测报告、虚构产地信息等手段,两年间销售劣质烟丝获利超千万元。办案人员透露,该团伙专门研究平台比价算法,采用动态定价策略保持"中间价位",既规避低价监管又维持销量,其技术手段的精密程度远超普通违法商户。
针对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全国电子烟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振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真正的'货比三家'应该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据其透露,协会正联合检测机构开发烟草制品溯源系统,未来消费者扫描商品二维码即可比对三家以上检测机构的鉴定结果。这项技术预计在2024年投入试点,届时将有效遏制虚假比价行为。
在广东佛山烟草物流园,记者目睹了执法人员查获的新型伪装运输装置。这些印着"货比三家优选"字样的快递箱,夹层中藏匿着真空包装的烟丝,箱体搭载的温控系统可躲避X光扫描。更精密的版本甚至装有GPS定位模块,当快递途经检查站时会自动发送警报。这种"科技+比价"的违法模式,倒逼监管部门升级查处手段。
法律界人士提醒,现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北京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敏强调:"消费者自以为聪明的'货比三家',实质上可能正在参与违法行为。"其团队处理的案例显示,87%的网络购烟者不清楚交易行为的法律风险,部分人甚至保存比价记录作为维权证据,反而成为行政处罚的佐证材料。
截至本报道时,记者再次回访涉事消费者张先生。他展示的最新进展显示,三家中仅有一家平台同意退货,且要求签署"不追究责任"协议。"本以为'货比三家'能保障权益,现在反而陷入维权困境。"这番感慨,道出无数比价购物者的共同困惑。随着专项治理行动的推进,这场由"货比三家"引发的行业震荡,或将重塑网络烟草制品交易的监管格局。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