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免税烟代卖“互惠互利”
突发!免税烟代卖“互惠互利”
近日,一则关于免税香烟代卖的灰色产业链调查引发社会震动。据海关部门7月18日通报,某跨境贸易公司涉嫌通过"互惠互利"合作模式,向境内消费者违规销售免税香烟,单笔订单金额最高达23万元。这场打着"双方共赢"旗号的交易,正撕开免税商品监管体系的隐秘漏洞。
7月20日凌晨,深圳湾口岸货运通道的监控画面显示,三辆悬挂两地牌照的货柜车正在接受开箱查验。海关关员在申报为"母婴用品"的货物中,发现夹藏未申报的免税香烟672条。涉事司机王某向执法人员坦言,每成功运送一箱香烟可获得800元报酬,"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持续半年多了"。
在暗访调查中,某代购平台客服向咨询者透露运作机制:"我们与免税店达成互惠协议,利用旅客免税额度分批采购,保证每条香烟比市价低40-60元。"这种看似双赢的模式,实则构成完整的走私链条。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个人年度免税购物限额为10万元,超出部分需全额补缴税款。
7月21日,浙江消费者李某向记者展示其交易记录,在所谓"免税直通车"平台累计购入香烟47条。"他们承诺互惠互利,既帮免税店清库存,又让我们享受低价。"但经烟草专卖局鉴定,其中32条系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这种掺杂假货的销售模式,让原本就涉嫌违法的交易更添消费风险。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广州、杭州等地相继查获类似案件。7月22日曝光的某代卖团伙账本显示,其通过发展"免税合伙人",形成覆盖12个城市的销售网络,半年流水逾2000万元。办案民警透露,该团伙专门设计话术模板,将违法交易包装成"互惠互利的资源共享"。
免税品监管专家在分析案件时强调,真正的互惠互利应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当前《烟草专卖法》明确规定,免税商店须在海关监管下销售商品,且不得转销境内市场。部分商家却利用"离岛补购""跨境电商"等政策模糊地带,将免税品倒卖演变成系统性违法。
7月23日,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突击检查三亚某免税城,发现三家店铺存在违规登记旅客信息行为。现场查获的销售台账显示,有商家以"会员积分共享"名义,将超过个人限额的免税香烟拆分销售。这种新型操作手法,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面对舆论关切,国家烟草专卖局7月24日召开专项会议,宣布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清源行动"。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整治首次将"假借互惠互利名义实施违法行为"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查获的免税香烟非法流通案件同比激增167%,涉案金额突破5亿元。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记者发现仍有商贩公开售卖"免税烟代购系统"。这套价值6800元的软件可自动分配旅客免税额度,生成虚假购物凭证。软件开发者在教学视频中反复强调:"我们的系统完美实现买卖双方互惠互利。"殊不知,这种技术加持正在加速违法行为的规模化扩张。
法律界人士提醒消费者,参与此类"互惠互利"交易可能面临双重风险。根据《刑法》第153条规定,偷逃应缴税额超过10万元即构成走私罪。而购买者若明知商品来源非法仍进行交易,也可能被追究连带责任。北京某律师事务所近期受理的12起相关案件中,有3名消费者因多次大额购买被立案调查。
7月25日,某航司地勤人员向记者爆料,个别旅行社与免税店员工形成固定合作。"旅行团成员身份证被集中使用,购买额度统一归集。"这种群体性违规操作,使得单日采购量可达正常限额的数十倍。当互惠互利演变成系统化违法,暴露的不仅是监管漏洞,更是整个产业链的畸形生态。
随着事件持续升级,免税品管理制度的改革呼声渐起。中国海关学会专家建议,应建立全国联网的免税购物征信系统,对频繁使用免税额度的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同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商品溯源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杜绝"伪互惠"交易空间。这场由免税烟代卖引发的监管风暴,正在催生更完善的制度设计。
版权声明:网站文章均为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如若转载请添加网址:https://www.021xiongfeng.com/article/7236.html